甲玛突破—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勘查开发调查报告(上)
2011年09月27日 13:32 14509次浏览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分类: 铜资讯
成矿理论研究表明,甲玛深部必有大矿!
甲玛是否也存在像驱龙那样的大型斑岩铜矿?
这个问题,自从地质大调查发现驱龙铜矿的那一天起,就成了业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了唐菊兴教授的一块“心病”。
唐菊兴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因主持雄村铜金矿勘查与评价取得重大突破而声名远扬。凭着在冈底斯成矿带找矿多年的经验,他敏锐地感觉到,甲玛有着巨大的找矿潜力。
西藏自治区和中国黄金集团的合作,给他带来了渴望已久的印证机会!
2007年底,当甲玛矿区还未启动矿业权整合的时候,中国黄金集团就以补充勘探和外围勘探为重点,制定了详细的勘探计划,并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签订了由矿产研究所作为勘查单位的技术合同,明确由唐菊兴担任勘探项目负责人,组织技术团队进行施工。同时,以陈毓川、多吉、叶天竺、王瑞江、王登红等国内知名专家为成员,成立了强大的专家顾问团。
唐菊兴和专家顾问们十分清楚,要有效部署勘查工作,首先得弄清甲玛矿床形成的地质背景、控矿因素和形成机理。而这是一道已经争论半个多世纪,却没有结论的难题。
自1951年以来,人们对甲玛矿床成矿原因的认识几经反复:从李璞等人的“高温热液充填交代型”,到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海底喷流沉积型”一说,可谓百家争鸣,莫衷一是。而认识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勘查主攻方向的不同。
为揭开谜团,唐菊兴和专家顾问组以科学、冷静的态度,于2007年底~2008年初,对前人留下的资料和甲玛成矿地质条件,进行了反复深入的分析、研究和论证,最终认定甲玛的矽卡岩虽然整体上有似层状特点,但成因还是属于“高温热液充填交代”,进而确定用“斑岩—矽卡岩”成矿理论来指导甲玛找矿实践,明确了寻找隐伏大型斑岩铜矿的目标。
找矿方向明确了,但还需要得到勘查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2008年春,唐菊兴带领团队,顶风冒雪,开展地表踏勘填图、坑道和采空区编录等工作,采集了大量样品,从中发现的一些关键性线索,有力地证明了找矿思路的正确性:一是甲玛的矽卡岩中存在晶洞,说明其属于“高温热液充填交代成因”而不是“海底喷流沉积成因”,这样矿区深部必然存在隐伏岩体,而岩体是“成矿之母”;二是甲玛矿体的角岩中存在钼化矿,肯定了晚第三纪大规模的成矿作用不只发生在驱龙等铜矿床,也波及到了甲玛!
在此基础上,项目组乘胜出击,打破常规布置了ZK1616等深部探索孔,结果发现了厚度达250多米的大矿体!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