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开局 节能减排下一步

2011年07月04日 9:36 690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铝资讯

  进入第二季度以来,“电荒”便不止一次地成为报纸的头版头条。
  这一方面固然有中国能源体制中“煤电”矛盾和今年以来部分地区高耗能产业重现抬头之势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则更加凸显中国在未来5年节能减排的紧迫性。
  近几年来,特别是在“十二五”规划中,节能减排被重点强调,在相关文件和要求中“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是两个仅次于“改善民生”的大篇章。
  主管部门对此明确表示,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应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节能减排正是中国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抓手。
  现在,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目前已经过去一半,中国向来重视“开局之年”,今年乃至今后数年中国的节能减排形势引人关注。

  节能减排 政策先行
  《规划纲要》中关于资源环境的12个指标,除了“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这个新设的指标是预期性指标(即不具有强制性)外,其他的指标,不管是原有的还是新增加的,均是强制性的“约束性指标”。
  其中,2015年能源消耗的强度比2010年要下降16%,COD(化学需氧量),以及二氧化硫的排放要下降8%,新增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指标,要求下降17%,主要污染物的减量排放指标,也增加了两个,一个是氨氮,另一个是氮氧化物,均被要求下降10%。
  今年第一季度末,相关部门已经先后公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主要目标。其中,工业行业管理部门明确提出,2015年中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别要比“十一五”末降低18%、18%以上和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提高到72%左右。
  与去年底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初步确定的目标相比,除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之外,其他三项指标要求更高。其中,业界最为看重的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更是高于《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
  相关部门随后也公布了今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主要目标,其中单位GDP能耗目标要比上年下降3.5%,而万元(人民币)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上年下降7%。这些目标同样明显高于市场预期。
  工业能耗占全国能耗的70%左右,全国节能减排工作,主要就看工业节能的情况。这其中,除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外,能源产业本身也是能源消费大户。
  能源企业一方面为社会提供能源,另一方面它又是能源消费大户。煤电油等行业都存在很大的节能空间,开源节流任务艰巨。
  “十二五”时期,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仍将是我国能源供应的主体,特别是煤炭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中,仍将起基础性作用。要积极转变传统能源发展方式,提高能源开发、加工和转换效率。《规划纲要》提出,将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大型油气基地、优化发展火电等集约化手段提高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
  中国将在“十二五”期间有序推进14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重点对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新疆、贵州的新矿区实施矿业权整合,“十二五”期间,要形成10个亿吨级和10个5000万吨级特大型煤炭企业。
  油气领域,中国将按照“稳定东部、加快西部、发展南方、开拓海上”的原则加强国内石油勘探开发,按照“稳定东部、加快西部、常规和非常规并举”的思路,加大鄂尔多斯、川渝、塔里木等重点产气区的勘探开发,并优化炼油工业布局,基本形成以中俄、中哈、中缅3个能源通道炼化产业带,以及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3个炼油集聚区为主体的"三带三圈"炼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十二五”时期,中国将合理控制火电建设规模,为水电、核电、风电等新能源发展留下足够空间,同时继续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发展热电联产等。
  为加快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我国将继续安排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给予适当支持和奖励。
  按照方案,为保证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实际效果,奖励资金与节能量挂钩,对于符合“改造主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运行时间3年以上”、 “节能量在5000吨(含)标准煤以上”等条件的项目,东部地区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根据项目完工后实现的年节能量按240元/吨标准煤给予一次性奖励,中西部地区按300元/吨标准煤给予一次性奖励。
  在减排方面,早在今年1月,就已开始公开征求社会各界对于新《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意见。新标准大幅度提升了污染物排放标准,其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标准较欧洲现行标准均有大幅度提高。堪称为世界最严,新标准还首次增设了汞及其化合物控制指标。
  新标准一经发布就引发了业界的激烈讨论。电力业界将面临大的调整。而环境保护相关部门6月23日在2011中国清洁电力论坛上则明确表示,即将公布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不会放宽相关排放标准。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