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冉冉升起的生态铝工业新星
2011年06月30日 10:45 10663次浏览 来源: 综合媒体 分类: 铝资讯
城乡风貌焕然一新
1949年,德保城区面积仅为0.68平方公里,城区仅有一条主干街道,道路总长2000米,城镇人口仅0.53万人。近年来,德保按照“铝工业重镇,山水生态城”的发展定位和“显山露水”的规划理念,全力实施“北上、南拓、西联、东进”发展战略,坚持以路网建设为总抓手,建设主轴路,构筑环通道,着力打造“一河两岸”和云山、红山、芳山“三山”城市景观,城区主干道形成了“四纵二横”格局,独具特色的“四养四宜”(养心养身养生养颜,宜居宜商宜游宜文)山水生态园林城市风貌逐步显现,城区面积由2005年的3.58平方公里扩大到6.4平方公里,建成城区道路31.2公里,绿化面积2.55万平方米,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23.1%提高到28.3%,提高5.2个百分点,城区人口扩大到5.8万人。城乡风貌日新月异,全县12个乡(镇)实现乡乡通油路目标,行政村公路通达率由2005年的45%提高到2010年的100%,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公路交通网络格局。2010年7月23日,田德铁路实现通车,华银铝业进厂专线铁路即将建成通车,结束了德保没有铁路的历史;德靖铁路、百靖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窑庄屯荣获“全国民族小康示范村”荣誉称号,成为广西新农村建设新标杆。旅游产业迅猛发展,2010年11月德保红叶森林公园、吉星岩景区、曼贝侬小西湖景区实现全面对游客开放。同时红叶森林公园晋级自治区级森林公园,曼贝侬景区晋级“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成为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交相辉映的百色旅游新一极。目前,全县景点累计接待游客达到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6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前,德保社会事业相对滞后,成为广西“名副其实”的“贫困”地带。如今,全县各项事业千帆竞发,发展数据不断刷新,发展“名片”已从“省内叫响”走向“全国知名”。教育事业加快发展,2007年“两基”工作高标准通过了国家级验收,并荣获全区“两基”工作先进县称号;2009年“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通过自治区级复核验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2009年初,德保高中创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工作高标准通过了评估验收,2010、2011年全县普通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续两年超400人,分别达431人和417人;职业教育攻坚工作成效显著,学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文化事业发展成为广西新标杆,德保壮族山歌、南路壮剧和马骨胡艺术已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八个一百”文化工程成果显著,格律诗品牌大县日益叫响,出版了广西第一部格律诗专集《鉴水飞歌》;村级篮球联赛全国闻名,其经验在全国、全区、全市推广。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43万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从2005年的72.48%上升到2010年的98.68%,提高26.2个百分点。民生问题得到改善,建成了12个乡(镇)敬老院和42个五保村,实现了乡乡建有敬老院的目标,“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23.7%,成为全国、全区推广“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的典型,并荣获“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县”。人口计生事业健康发展,经费投入实现逐年增长,提前一年实现了中央提出在“十一五”期末人均人口计生经费投入达30元的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9年的13.4%。下降到2010年的4.35%。,荣获“全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正朝“国优”目标迈进。广电事业蓬勃发展,广播电视覆盖率达89.8%,有线电视入户率65%。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硕果累累,都安窑庄屯、马隘多雅屯成为广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典范,农村贫困人口由2005年的9.76万人减少到4.96万人,贫困人口比例由2005年的28.54%下降到2010年的13.58%。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