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中国第一台发动机诞生:最大难题是铝合金铸件

2011年05月16日 15:20 863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铝资讯   作者:


  淮海战役胜利后,在1949年的3月间,我随苏北军区军工部及其所属兵工厂,会同山东胶东军分区、鲁南军分区等兵工厂,在山东省徐州市(徐州当时属山东省)成立了山东省第三兵工厂,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生产了60、82迫击炮弹,支援前线。后因国民党飞机经常来徐州轰炸,我们第三兵工厂由中央决定,全部搬迁到湖南株洲,离株洲约四公里的叫董家锻的山区。该厂首先由中南军政委员会领导叫七一兵工厂,然后由中央第二机械工业部领导改名为二八二兵工厂,并准备仍然生产炮弹为主。
  约在1951年七月间,在第二机械工业部领导下,将我们二八二兵工厂分成二八二工厂和三三一厂。二八二厂迁出株洲,大部分人员及设备留在株洲三三一厂。在二机部四局的领导下,三三一厂成为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同南昌三二○厂配套生产飞机。
  四局确定三三一厂首先试生产AK-50空压机,并准备生产M-11飞机发动机。不久,大批苏联专家及技术资料来厂。工厂采取了边基建边生产准备的方针,我们日以继夜地投入了工艺及工装的设计工作(我当时是工装设计员)。在边制造工装的同时投入了零件的试生产,在试生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特别是技术难题,也一一得到解决。
  1952年,我在三三一厂的工艺科调到冶金科,在技术上担任零件的铸模设计,并跟随苏联专家及中国专家对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1953年,我作为三三一厂的代表之一,出席了老四局在北京召开的六大厂技术会议,对指导发动机试生产吸取了不少经验,起到了指导作用。
  发动机试生产,首先突出的就是发动机的主要部件如机匣等铝合金铸件的提供,铝合金铸件过去从来没有正规生产过,是发动机生产的最大难题。三三一厂首先成立了有色铸造车间,着手铝合金试生产准备。首先是铸件铝合金金属模具的设计,通过摸索,我们逐步掌握了根据铸件的壁厚及铝水凝固顺序,设计了浇注系统,预留了铝水凝固时的收缩余量、模具的喷涂料余量以及铸件从模具中取出的出模角度等设计规律。掌握了模具喷涂料的种类及配方。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