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商云集2011年中国国际铝工业展览会
2011年04月27日 14:9 525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铝资讯
美国铝业:2010年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铝消费国;
海德鲁:2011年中国铝消费量将增加10%;
俄罗斯铝业:2011年中国铝消费量将达到1亿八千五百万吨,增长12%;
着眼世界的中国铝工业在国家“优先发展铝”的产业政策布局下,历经60多年辉煌巨变,其产能和产量双双跃升全球首位。在国内房地产、汽车、家电三大铝消费终端的同步牵动下,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铝消费国,并进一步拓展着和世界同行间的合作空间。世界三大铝业巨头美铝、俄铝、海德鲁公司日前对中国铝消费的可持续发展均作出了乐观的估计--这一充满活力的市场正在扮演着世界铝业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对有色金属行业进行产业结构和产能布局调整,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矿产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国家还鼓励地方大型企业大力发展新能源建设,制造以铝型材为主体的轻量化、节能型汽车及其他交通工具,并将大力推广铝型材在太阳能和风能以及新型产业如电子、机械设备和医药包装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在这个中国铝工业变革箭在弦上的关键时刻,在中国“十二五”规划出台的关键之年,亚太铝工业第一展“2011年中国国际铝工业展览会”将于2011年7月13日-15日再度亮相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为中国与世界铝工业产业链互融互通、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再次创造机遇。本届展会预计将汇集中国铝业、南山铝业、卡塔尔铝业等全球500强企业中的所有铝业巨头,以及涵盖全球铝产业链各个要素的400余家国内外企业,并吸引来自中国、亚洲和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逾10,000名铝行业代表和应用领域人士齐聚一堂。再创纪录的参展商数量预示着本届展会将再攀高峰。据统计,截至2011年4月11日,展位面积已售出90%,其中,国际企业居多的E7展馆,售出面积已经接近95%,达到“供不应求”的特殊场面。在距离展会3个月时内就已超过上届展会的全部面积,中国无疑将再次向世界展现铝业盎然生机!
窥展会一斑 悉行业全貌
中国国际铝工业展览会素来有行业发展“风向标”之称。为了能够在涵盖铝产业链的同时紧跟行业热点,使参展商及观众能够更加明确目标群体,本届展会推出了原铝、再生、铝质汽车零部件共三大特色专区。这一举措使得展会产业环节精细化程度再次得到提升。而这些特色专区中所涉及的电解铝生产、回收与再生、节能减排、汽车用铝等方面的产品与技术都是当前行业普遍最为关注的话题。今年,展会将继续携手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香港分会就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生产中的材料技术与产品深入探讨,以“低碳交通”为主题举办第二届“亚洲国际汽车工程师大会”。在上届大会成功举办的坚实基础上,今年的会议将吸引更多高规格演讲嘉宾和汽车业界代表,并高瞻远瞩地阐述汽车、轨道交通等主要用铝终端行业对材料的新要求和发展趋势。
励展博览集团业务拓展及项目管理副总裁陈远鹏先生表示:“中国国际铝工业展览会作为亚太地区的第一铝展品牌,是洞察铝产业行业动向、解读行业话题的首选平台。成功举办六届的中国国际铝业展览会已经成为了中国铝工业及铝相关应用行业公认的不可获缺的最高级别年度盛会。”
展会规模雄冠亚洲 行业翘首共聚盛会
中国国际铝工业展览会齐名于德国国际铝工业展览会,两大展会同属励展博览集团,并凭借其分布在全球的庞大行业网络和资源,将汇集全球铝工业界的精英企业在2.3万平米的场馆中竞相展示其最尖端的产品和技术,无论从参展商级别、参展数量还是专业化程度来说,中国国际铝工业展无愧为亚洲之最。
陈远鹏先生进一步表示,“全球和中国铝业巨头的积极参与,充分表明了市场需求的旺盛和铝产业全球资源合作的大势所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战略动向的发布、企业新技术的展示、新装备推介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欢迎全球企业在展会上展现铝工业发展的勃勃生机。”
2011年中国国际铝工业展览会将是国际铝业同中国铝业间又一次深入的面对面对话机遇。届时,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包括中国铝业、南山铝业、广亚铝业、南平铝业、新仁科技在内的“中国制造”领军企业,还会见到卡塔尔铝业、古河斯凯、西马克德马格、法塔亨特等海外巨头的身影,同时拥有百余家会员的德国铝业协会等知名国际铝业组织也将再度参与到展会中去。这些企业的参展内容涵盖了全球铝产业链的各个要素,其全球参与度完全可以比肩德国埃森国际铝工业展览会,2011年中国国际铝工业展览会更加值得期待!
正如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贾明星在评价去年该展会时所言:“中国国际铝工业展览会作为铝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再一次真实地记录了过去这一年里中国铝工业高速健康发展的态势,并在世界铝工业发展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指向作用。”
责任编辑:王慧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