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进节能减排标准化 争夺排放权话语权

2011年04月01日 10:9 559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铝资讯

  未来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碳交易规则可能成为另一个WTO规则,但国际金融体系的制高点不是钱而是标准,中国目前面临着制定完善标准、把握排放权话语权的急迫需求。
  面对气候变化国际标准的“渗透”、国内节能减排的现实需要,249家来自能源生产企业、能源消费企业、节能减排领域的单位,结成了“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以期推动中国节能减排标准化进程。
  涉及有色、钢铁、氧化铝等高耗能产业的能耗限额标准将进一步提高,能耗限额将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依据;能效标识的强制推广产品将扩展到打印机、计算机主机等办公设备和微波炉等小家电产品;针对工业企业的碳排放量化标准即将大范围征求意见,并将设定行业实施指南;我国产品碳足迹评价方法、碳标识制度,将选取几类产品开始试点……一系列节能减排标准将持续推进。

  西方标准渗透
  事实上,当前发达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已经开始在我国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和标准,并初具市场规模。不管中国人愿意与否,西方节能减排标准已经开始在中国“渗透”。
  目前,最直接的“渗透”是碳交易。目前,我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全球市场的30%以上,大部分买方是境外企业,而发达国家掌握了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话语权,我国在这方面处于弱势,只能处于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
  欧盟决定从2012年开始对航空领域征收碳关税,所有飞到欧盟的飞机都将按照燃油量计算碳关税,中国航空企业每年或将为此增加20亿元左右成本。未来欧盟碳关税的征收将拓展到海运,甚至进口产品方面,而在碳排放测算和评价方面中国处于“被动”局面。一旦征收碳关税普遍强制执行,就意味着中国这样以原材料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出口利润将大幅降低。
  此外,将产品从原料、制造、储运、废弃到回收的全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碳足迹)在产品标识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也就是所谓的“碳标识”已经在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泰国、欧盟、法国等多个国家实施。“产品碳足迹走向认证、标识的可能性很大,将影响我国产品出口。” 王忠敏分析说。
  同时,王忠敏分析认为,气候变化国际标准的广泛应用有可能给我国带来大面积的行业“技术入侵”,导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也对我国企业碳排放评价工作带来较大的技术难度、增加成本;气候变化国际标准的全面推广实施,可能带来新型的绿色“贸易壁垒”;如果标准用于同类产品间的比较,就将对我国的出口产品不利;标准用于为碳税提供技术支撑,也会对我国出口商品形成威胁。
  除了应对国际压力,国内节能减排作为“十二五”的建设性指标,也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
  “没有标准,指标的完成就无从谈起。”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认为,在节能减排方面,我国标准的制修订还存在跟不上形势的问题,有些标准过于陈旧,有些标准非常欠缺,比如能耗限额的考核与引导就迫切需要标准的推动。

  我国形成节能减排标准化联盟
  为了改善当前国内节能减排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互不统一,检测评价方法不统一的现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协同涵盖能源生产企业、能源消费企业、节能减排领域的249家单位,结成了“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
  据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秘书长李爱仙透露,该联盟旨在开展节能减排标准化研究,探索出联盟标准,在条件成熟后上升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据悉,该联盟今年将以太阳能热发电、能效领跑者、温室气体核算与管理、燃油添加剂节油评价、稀土永磁电机能效标准、高压电机能效标准为切入点,开展标准研究、应用试点。
  在节能方面,目前我国有涉及有色、钢铁、氧化铝等高耗能产业的27项能耗限额标准,随着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推进,2007年和2008年出台的第一批能耗限额标准已经显得门槛过低。据悉相关标准将做调整提高,部分省份已经被要求将能耗限额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依据。
  此外,能效标识的强制推广产品将在原有冰箱、空调等20余种产品的基础上,再加入打印机、计算机主机等办公设备和微波炉等小家电产品。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环分院副院长林翎透露,在减排方面,针对工业企业的碳排放量化和清除的方法及标准已经完成研究,该标准将大范围征求意见。这一标准将用于支撑国内工业企业进行碳减排的核算报告,还将根据各行业的特点分别设定实施指南,目前针对钢铁、纺织和水泥的碳减排量化核算指南正在制定中。
  根据“十二五”规划“建立低碳产品制度”的目标,我国产品碳足迹评价方法、碳标识制度正在研究制定,低碳产品的认证管理办法将选取几类产品开始试点。作为产品碳足迹评价不可或缺的工具——碳排放基础数据平台及评价工具,将作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开始研究。
  此外林翎透露,我国已经启动针对碳减排、碳交易项目的核算程序、管理模式等标准体系的研究,今年我国可能出台一个《减排项目暂行管理规定》,指导碳排放权交易项目的核算。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