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众议欧美向WTO起诉我国限制原料出口

2009年06月25日 8:49 1241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三)

觊觎稀有金属 美欧“找茬”向WTO起诉
(南方都市报 王海艳)


  核心提示:摘要:美国和欧盟就中国限制部分工业原材料出口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申诉,要求与中国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展开磋商。美国和欧盟就中国限制部分工业原材料出口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申诉,要求与中国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展开磋商。

新闻图片2009525841211245890481703_6344.jpg


  
  摘要:美国和欧盟就中国限制部分工业原材料出口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申诉,要求与中国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展开磋商。昨日(24日),中国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有关原材料出口的政策符合世贸组织规则。
  美国和欧盟就中国限制部分工业原材料出口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申诉,要求与中国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展开磋商。昨日,中国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有关原材料出口的政策符合世贸组织规则。
  “要达到合理开采,有效配置,不仅是跨区的有效配置,也是跨期的有效配置。这恰恰是市场经济原则的体现。”有专家称,中国的出口政策是对世界负责的态度,美欧的态度并不具备合理性。
  针对此事,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内稀有金属的无序竞争应尽快改变,将定价权收归国内,增强话语权,且要减少低级产品的出口,增加产品附加值。


  有效配置须跨区跨期
  此次美欧申诉书中提到的原材料包括矾土、焦炭、氟石、镁、碳化硅、金属硅、黄磷和锌等。美欧认为,中国对这些产品采取的出口配额、出口税以及最低出口限价等措施对美欧利益造成损害,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所作承诺。
  商务部昨日正式作出回应,表示中方有关出口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自然资源,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将根据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妥善处理磋商请求。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协议,中国有权对近百种原材料等产品实施出口限制。按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中国和美欧将有60天时间磋商。如果无法解决问题,美欧可以要求世贸组织设立专家组对此案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美欧的要求并不合理,“中国的政策是出于保护资源环境的考虑,避免过多开发滥用。”他表示,中国是供应大国,欧盟和美国是进口大国,稀有资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限制出口也是对全世界负责。“要达到合理开采,有效配置,不仅是跨区的有效配置,也是跨期的有效配置。这恰恰是市场经济原则的体现。”


  国外高附加值产品转卖回中国
  近来,稀有金属行情一反去年牛市景象,价格开始下跌。业内人士分析,主要是供大于求所致。业内人士杨军(化名)告诉本报记者,国家之所以做出上述关税政策,“一方面,这些资源的开采要大量用电,且容易产生环境污染,限制出口也是考虑到避免企业不断增加消耗和污染,毕竟这行业的门槛不高,两千万就可以入局。”另一方面,出口的产品主要为初级产品,国外企业进口后经过深加工,再将高附加值的产品卖回国内。“相当于国外企业赚了双份。”
  目前中国黑钨矿已差不多被采空,仅剩白钨矿可开采20年左右,稀土储量从以前占世界85%降低到现在的58%。据中国有色工业金属协会给出的数据,如按现在水平开采,钼可采16年,锌可采10年。
  据国务院新近批复的新一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将对钨锡锑稀土等实行保护与限制开采,以解决优势矿产资源过量开采、过量出口、战略性资源消耗过快问题。


  业界呼吁资源定价权收归国内
  对于此次涉及的原材料,杨军也慨叹,“中国是稀土大国,就像巴西和澳大利亚是铁矿石输出国一样,但却并没有像这些国家一样拥有定价权。”
  据其介绍,例如稀土可用于军工和航天领域,国外一直窥视中国的稀土资源。而国内稀土市场却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并没有定价机制。卖家之间竞相压价,自相残杀的情况屡见不鲜。
  在去年12月商务部发布的《2009年稀土出口企业名单》,入册企业仅20家,比2008年又减少3家。而在限制出口之前,中国稀土出口企业有200家之多。“但就算只有20家,竞争也十分激烈。”
  据了解,有色金属和稀土资源国外需求很大,国内有很多出口导向型企业,但各做各的,价格压得很低。“比如镁,很多企业都是以微利甚至是亏损的价格在出口。可能正常的出口是四五万吨,现在是不到1万吨,但亏钱也要继续,一个原因就是银行信贷的压力。”
  杨军表示,应将这些资源的定价权收归国内,就像石油和铁矿石一样,但国内还没有一个有力的机构来推进这一事情。


  南方都市报记者 王海艳
  ■ 业内人说
  中国是稀土大国,但却并没有像巴西和澳大利亚是铁矿石输出国一样拥有定价权。国内稀土市场无序竞争,卖家间自相残杀的情况屡见不鲜。
  很多企业都是以微利甚至是亏损的价格在出口镁,亏钱也在继续,一个原因就是银行信贷压力。

[1] [2] [3][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刘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