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为国内焦炭行业带来挑战与机遇

2010年09月20日 8:48 640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危机多层传导冲击我国焦炭业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实体经济开始逐渐步入寒冬。金融业遭到重创就如同一个人得了心脏病,心脏供血不足,其他器官就会疼痛或者萎缩。从这个比喻上不难理解,金融业对实体经济最直接、最大的影响是“惜贷”,即银行不愿意向企业提供贷款,或者提高贷款利率。面对筹资困难和利率的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规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萎缩。
  另外,金融危机会使实体经济领域的消费萎缩。普遍出现资金短缺的金融系统在限制企业贷款的同时,也在减少消费信贷,导致消费支出减少。此外,金融危机还会使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需求下降。银行贷款难或者贷款利率高,人们就不会愿意投资,新企业不会开工,也不会有新的工作岗位,现有企业也不会扩大生产规模。开工率下降,生产规模缩减,人们的收入就会下降,对于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也会下降。这些自然会导致工业生产原料需求下降,钢材、金属、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都将受到影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金融业因所持有的美国银行债券大幅贬值而直接蒙受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世界贸易环境恶化导致我国出口增速回落。在出口、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贸易是我国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作为我国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的欧洲和美国内需减缓,全球商品贸易量下降,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统计显示,受成本激增、外部需求减弱等因素影响,2008年上半年,我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遭受损失较大。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种传导模式:第一,国际金融危机→全球实体经济→中国实体经济(外贸)→中国实体经济(内需);第二,美国次贷危机→国际金融危机→中国金融体系→中国实体经济(消费);第三,美国次贷危机→国际金融危机→中国金融体系→中国实体经济(投资)。
  金融危机对我国焦炭行业的影响,首先是焦炭需求,然后通过“消费倒逼”作用于焦炭供给,迫使企业和政府做出调整。这里的需求,主要是下游冶金工业对焦炭的需求,在这部分需求中,钢铁工业占到85%。而拉动钢铁消费的下游产业,包括建筑、机械、汽车、铁路、船舶、石油及天然气、集装箱、家电等行业,这八大行业的钢材需求约占我国钢材总需求的80%。上述行业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多数都有投资大、回收期长的特点,较大程度上依赖于融资,比如建设工程一般都需要银行贷款来融资,船舶、铁路、石油及天然气的订单很多时候也需要通过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进行融资;第二,有些行业的产品属于耐用消费品,其需求与购买者的心理承受力、经济环境等关联紧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如汽车、家电、房地产业;第三,一些行业的需求与全球贸易活动繁荣息息相关,如船舶、集装箱等;第四,某些行业可以通过政府投资来完成,如建筑、铁路、石油及天然气行业,给政府调控留下了余地。
  在第一种传导模式中,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实体经济出现不同程度衰退,从而对我国钢铁业的出口形成冲击,进一步影响到了我国焦炭行业。由于我国直接和间接出口钢铁产品折合粗钢已占到我国钢铁产量的23%左右,国际需求的下降致使这部分产品滞留于国内,使国内钢材库存大量增加,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危机导致我国钢铁产量出现负增长,市场需求萎缩,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多数企业由盈利转为亏损。2008年四季度,我国钢产量同比下降13.65%,10月份当月粗钢日产量115.81万吨,较6月份最高的日产量156.48万吨下降26%;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13.06%,其中10月份下降19.4%。
  我国焦炭生产企业本来就处于产业链的被动地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周期性向下表现非常明显。经过以上层层级级的传递后,国际金融危机传导到我国焦炭行业,导致焦炭价格一落千丈,大多数焦炭生产企业出现亏损。
  在第二和第三种传导模式下,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股市(包括中国股市)下跌,股票持有人财富减少,消费受到抑制,同时导致我国融资环境恶化,市场风险加大,投资者信心下降。第二种是说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的收入增长减少,甚至面临失业的危险或者已经失业,对待家电、汽车等产品消费更加谨慎,更多的人放弃买房计划。第三种则使建筑、铁路、船舶等行业投资信心下降,出现投资低迷。危机在金融体系的传导速度更快,其传导至我国消费和投资领域,从而对上游的焦炭等资源品带来了冲击。

[1] [2][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wure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