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聚议新兴产业 体制障碍需突破

2010年09月07日 8:55 386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体制障碍需突破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体制与机制的支持,体制与机制是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不例外。“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体制机制矛盾不容小视,障碍不容小视。”冯飞表示。
  他认为,在七大产业领域里,每一个领域都遇到很明显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比如新能源汽车的准入问题,新药的审批问题,药品的定价问题,生物制药进入医保目录问题,以及在节能环保的长效机制问题等,这些对产业的发展十分关键。而这些仅仅是分行业、分领域看到的具体问题,同时还存在很多普遍性的问题。比如投资审批的问题、产业组织方式的问题、民营经济怎样更顺畅地进入问题。“我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体制改革的过程,也是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在产业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期望在体制机制上有新的突破。”冯飞表示。
  最大缺陷需认清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副主任王震认为,在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过程中,从政府的层面,要营造一个整体优化的科技创新、创业环境。一是营造一个扶持科技创新创业的平台。包括孵化器的建设,科技园的建设。另外从资金的角度来说,针对企业成长的各阶段,政府有相应的引导性支持。第三是政策的支持,政策的支持主要来自于税收政策,以及和税收相关的扶持政策的相关支持。
  随着中央政府开始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启动了新一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高潮,地方政府目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热情高涨,各地风起云涌。对此冯飞认为,不排除有些地方打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旗帜,掀起新一轮投资的热潮。“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果我们发展的思路是拉项目、争投资,其中蕴含的技术风险极大,是政府不可控的。”他认为,要认真把握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地位。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大的风险,就在于技术的不确定。“技术和人才,这是我们最大的缺陷。”他表示。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