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聚议新兴产业 体制障碍需突破

2010年09月07日 8:55 386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相关新闻


  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的变化,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争相出台措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政府开始对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展开调研、论证。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究竟哪些行业能够引领潮流成为此轮经济发展的热点?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还需在体制、机制上做何突破?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平台如何打造?在日前召开的“2010第二届中国创新创业高峰论坛论坛”上,与会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人士对这些话题展开热议。
  七大产业“分座次”
  作为国务院的智囊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参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制订的全过程。该部部长冯飞透露,经过近一年的调研、分析,政府的一些主管部门正在制定有关的规划和文件,逐渐清晰了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的七个重点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生物产业、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
  “我们把这七个领域分了两大类,第一类是要把部分领域发展成支柱产业,所谓支柱产业就是在GDP当中的占比要到一定的比例。”冯飞表示。根据约定俗成的比例,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在3%左右。另外一部分则要把它发展成先导产业,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冯飞透露,在这七个领域当中,作为先导产业考虑的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其他四个领域力图用比较短的时间发展成中国的新兴支柱产业。
  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正在引导各路资本加大对这些领域的关注。“我们正在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七个行业当中,我们认为新能源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埃森哲大中华区主席李纲表示。李纲认为在这七个行业之中和能源、新能源相关的行业就有一半。其次,中国发展到今天,碰到的很多发展上的挑战都和节能减排有关。中国政府对世界承诺要解决高速发展过程中减排、增长的矛盾。
  李纲尤其看好交通能源,他认为在交通能源方面,未来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下一代内燃机的技术;第二是以纤维、乙醇为主的燃料;第三是汽车的电动。“这三项东西在中国相对而言技术成熟度比较高一些,有一定的产业化基础。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他们的经济性和商业性也就能逐渐的体现出来,同时也可以帮助减排。”李纲表示。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