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两伊石油外交仍在探索阶段
2010年07月30日 9:49 5542次浏览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分类: 相关新闻
两伊合作前景
近几年来,我国从伊拉克的石油进口量有限,伊拉克的重建和发展目标向中国展示了直接开发的机会。现在伊拉克的石油产量在230万~250万桶/日,伊拉克计划在今后的5年内将石油产量提高到600万~1000万桶/日。以伊拉克现有的石油可采储量分析,实现这一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通过两轮招标,我国与伊拉克的合作大有进展:首先,在萨达姆时期签订的艾哈代布产品分成合同,在战后基本得到了承认与延续,只是合作模式稍作修正。后来我国又与伊拉克签订了哈法亚的项目。通过第一轮招标,我们与英国石油公司联合获得了位于伊拉克南部的鲁迈拉油田,这是一个年产油量上亿吨的巨型油田。最近,通过第二轮招标,我国获得的一些主要区块的合作前景向深度发展。
今后,中国石油公司在伊拉克的石油领域还又较大的发展空间。只是这种合作将面临更多的国际同行的竞争压力和当地社会风险压力。在这方面的外交努力还需要加强。除了官方外交外,商业外交和处理项目社会关系的外交活动需要强化。
我国是伊朗的主要石油进口国。多年来,为了确保我国的石油供应安全,我国的石油大企业积极参与伊朗海上与陆上油气资源开发,包括北帕尔斯气田开发和陆上不等规模的油田开发;我国石油公司还与伊朗达成了引进伊朗液化天然气的配套方案。这些油气领域的合作有利于两国经济合作,也有利于推动中国与伊朗、中国与中东地区之间的交叉投资,确保供需互保型的能源安全。
当前联合国对伊朗实施国际制裁具有十分明确的核内容和项目。预计不会出现极端的事件。在制裁前,中国、俄罗斯和欧洲对伊朗石油外交似乎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主要国际石油公司也采取了十分谨慎的应对策略。考虑到世界常规油气供应的紧张局势,预计经过短期内的冷处理和伊朗对外政策的调整,长期内投资趋势将逐步回升。这是各国石油外交界比较认可的认识。因此,对伊朗的外交政策必须具有长远的外交视野和战略。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