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调低在即 水泥钢铁铝等受冲击
2007年06月21日 0:0 5404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铝资讯
海螺水泥(600585.SH)董事长秘书章明静昨天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目前她本人因为在外地,尚未看到财政部的通知,如果出口退税取消肯定会对公司有所影响。
她说,出口退税政策出台之后,公司的出口数量不会有太多变化,因为出口本身就是公司作为平衡产销策略的方式,不会因为取消这种补贴,就不做出口业务了,但是毛利率肯定会被波及。“政策出台,也不光是公司一家,而是整个行业。”
海螺水泥去年的水泥和熟料销量为7551万吨,同比增长33%,其中出口水泥和熟料1396万吨,比上年增长66%。
此前有媒体透露,该公司目前的出口量占到销量的19%左右。公司的海外目标市场是美国,美国的水泥价格是我国水泥价格的4倍以上,公司有可能通过提价将出口退税率取消的影响转移到下游客户。
华新水泥(600801.SH)证券部一位人士提到,公司的出口水泥占总销量的8%到9%,“不过我们去年就预测今年的出口肯定不会像2006年那样好。”他说,去年总计出口140万吨。
华新水泥表示,由于人民币升值,北美需求下降、中东新生产线的投产和国际航运价格的居高不下,我国水泥出口面临的是巨大威胁,出口产品回流,会加剧局部地区的市场竞争。
2006年中国出口水泥1941万吨,比2005年增长70.65%。中国水泥业的供求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因此行业景气加快复苏,产量较快增长,全年将低开高走。
钢铁:国内供过于求 价格或下降
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管分会秘书长孔令铭告诉《第一财经日报》,钢管作为新的出口退税调整政策中非取消出口退税的钢铁品种之一只是暂时的,取消钢管出口退税是迟早的事。
“如果产能释放继续失控,在未来出口量受阻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将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局面。” 孔令铭告诉记者。上周,美国钢铁业者刚刚对中国的钢管出口发出反倾销威胁。今年1~4月,钢管出口同比增长了120.25%,而且出口的国别过于集中,一季度出口美国121万吨,占出口总量的61.8%。
不过孔令铭也指出,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在研究取消钢管出口退税时,切忌一刀切,比如对无缝钢管中的油井管、锅炉管和焊接钢管中的大口径管线管、异形管应给予重点保护。而昨天出台的降低钢管产品的出口退税名单中,石油套管就不在降低之列。
一位国内钢厂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出口减少的钢材积压在了国内,5月下旬以来,国内钢材市场价格已开始持续下跌。6月份他们的钢材出口比同期又减少了一半,而生产却没有减少,这样必然使更多的资源集中在国内,他们现正在对国内的钢材售价进行大幅下调。
铝:利润收缩但出口不会停滞
数据显示,2007年1~4月份,中国出口铝材60.55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95.9%;铝材净出口量为38.2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3.3倍。而目前国内原铝价格在不计算出口征税的情况下,仍然较LME市场低200美元左右(按国内原铝3月期价和LME市场3月期价计算),因此,国内铝材出口企业仍可采购到较便宜的原料。
“即使后期铝材出口退税全部取消,但由于我们的采购成本降低了,铝材出口仍然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但相对前期而言,利润将有一定幅度的缩减。”一位民营铝加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按照目前国内外的原铝价格计算,全部取消退税之后的国内铝材加工成本为22400元,以7.65汇率计算,大约为2928美元。而国外市场按照LME价格计算铝材成本,则为3055美元。粗略计算,每吨120美元的利润仍然不能阻挡国内铝材加工的出口步伐,后期铝材出口仍将继续,但增长幅度可能会有所减缓。
安泰科信息开发公司分析师表示,中国将取消多数铝产品出口退税的举措可能将在未来数月抑制铝出口,但由于国内铝价不断下跌,而伦敦金属交易所铝价正在上涨,再加上国内金属铝产能庞大,要求出口的压力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
据《第一财经日报》了解,这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以缓解外贸顺差过大为主要政策目标,考虑到去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设置过渡期出现的问题,这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没有设置过渡期,而是将调整的政策内容提前一定时间对社会公布,以使企业有提前准备时间。
而由于很多钢材贸易商已对出口退税调整有所耳闻,很多已采取了延缓合同签订、增加附加条款、进驻保税区、外贸报盘时提价等四大措施规避风险。比如已签订或将签订的合同增加附加条款使双方各承担一半出口退税调整成本。很多待出口的钢材已经存放在保税区,通过提前获取退税单证规避税收风险。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