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退税调整打击铝业

2007年07月02日 0:0 452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铝资讯

不支持出口
  7月1日实施的出口退税,给正在走红运的铝企业迎头痛击。
  “由于铝是一个大量消耗能源的行业,国家希望抑制低附加值的铝产品出口。”6月25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铝分会秘书长文献军接受采访时说。从7月1日出口退税的调整来看,国家明显不支持有色金属半成品、初级产品和一般性制品的出口,并且逐步降低中档次有色金属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
  “国内的氧化铝不足,还需要从国外进口。而电解铝基本能满足国内需求,国家不希望出口。铝材加工方面,国家希望调整出口结构,把简单的铝材加工的低附加值产品留在国内,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文献军说。
  7月1日的出口退税涉及到铝有两个方面:一是取消非合金铝制条杆等简单有色金属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主要包括部分非合金铝条、杆、型材、柱形实心体铝合金、其他铝合金制条、杆、铝丝等8个商品号商品,原出口退税率为11%或8%;
  二是调低其他贱金属及其制品(除已经取消和本次取消出口退税商品以及铝箔、铝管、铝制结构体等)出口退税率至5%,主要包括镍、铅、锌、锡等50多种初级金属加工品,原出口退税率为13%或8%。
  事实上,此次出口退税政策对铝行业影响大于其他金属行业。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铝材出口比例较高,电解铝出口加征15%关税使出口产品向铝加工材转移,今年1~2月份铝加工材出口增长104.6%。而一季度铝材出口量约55万吨,原铝产量为286万吨,占比19%左右。
  对于这种铝加工材的凶猛出口势头,国家并不乐见。于是这次的出口退税调整,低附加值的铝加工材的出口成了打压目标,但铝箔等产品不在本次调整范围内。
  “1吨电解铝要消耗1.5度电,”华夏证券长期从事有色金属研究的张芳认为,国家不愿铝产品的大量出口,首先是出于节能减排的考虑。“出口铝,等于出口能源。国内目前的能源依然紧张,所以不鼓励大量的出口铝。”无疑,铝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是国家抑制出口的主要对象之一。
  事实上,这次的政策是2004年开始对铝行业调控政策的延续。为遏制变相廉价出口能源及铝行业无序竞争,2004年1月开始,中国将原铝出口退税由13%调减至8%;2005年1月取消原铝出口退税并加征8%关税;2006年11月再次将出口关税调升到15%。原铝出口数量随之下降,但取而代之的是铝加工产能(大多数是初级加工材)的快速扩张及出口量的快速提升。因而此次针对铝加工出口再出抑制政策。
国内外价差将扩大
  如果没有此次出口退税的调整,随着中国铝材出口的大幅增加,国外铝材的价格将会逐步走低,使得国内外铝材销售价差变小。但这次出口退税调整后,可能有部分铝材出口被抑制,这将导致:一方面国外的铝价由于供应减少而出现价格上升;另一方面出口的铝材转回国内销,打压国内铝材的价格。国内外铝价的比价关系将再次重新定位。
  “铝材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不一定会让铝材出口量出现向下的拐点。”张芳认为,“目前,国际铝价高于国内铝价,出口退税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国内外价差进一步加大,未来产品出口走势主要取决于国内外市场的供需关系。”
  对于向铝这种我国出口占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业界认为,此次退税的取消,国际铝涨价在所难免,将可能令铝的国际价格上调8%。
  而国内,由于铝的供给略有过剩,预计下半年铝的价格表现不如上半年,但仍将高位运行。
  出口退税的调整是一把“双刃剑”
  由于铝材的出口退税调整,从7月起,铝材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挤压,与此次调整相关的铝材出口企业将受到直接冲击。在出口退税调整之前,原出口退税在11%或8%,这等于在产品价格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吨铝材利润降低了铝材价格的10%左右。它将加速铝加工环节的竞争,推动产品升级。
  由于本次政策调整对铝价的负面影响仍将继续,国内电解铝公司和铝材加工公司短期会受到政策的冲击。
  但是,出口退税的调整是一把“双刃剑”,从出口产品的调整结构方面来看,深加工公司产品不在此次退税调整之列,几乎不受影响。比如说,铝箔等产品不在本次调整范围内,铝箔等高端产品的生产企业将不会受到影响,对它们必然会是一种利好;而对于单纯的电解铝生产企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加快我国电解铝行业产业链的整合和重组。
  张芳表示,在出口退税持续下降、取消甚至增加关税的宏观政策指引下,产业链比较完善、实力较强的铝企业,比如中国铝业会更受重视。
  
来源:《赢周刊》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