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拓坚称独立发展 中铝必和必拓暗扳手腕

2008年02月21日 0:0 441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铝资讯

  在带来一份亮丽年报的同时,矿业巨头力拓再次表达了其对双拓并购案的看法——迎中国铝业(601600行情,股吧)公司(下称“中铝”)而拒必和必拓。

  2月19日,力拓亚洲及中国区总裁路久成在力拓年报发布会上告诉记者:“力拓与中铝可以寻找到更多的合作领域,只是尚未就此开展谈判。”
  此前,力拓与中铝在氧化铝领域的合作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中铝更在力拓澳大利亚公司旁边投资了一个铝土矿。
  目前,必和必拓官方尚未对力拓的表态作出正式回应。

中铝入股力拓效应
  路久成坦言,中铝的进入为力拓董事会拒绝必和必拓的收购要约增加了信心。
  事实上,中铝的进入时机选择可谓煞费心思。在必和必拓去年11月向力拓提出收购要约之后,中铝通过新加坡全资子公司SPPL联合美国铝业公司开始收购力拓在英国的上市公司股份,至2月1日(英国并购委员会要求必和必拓明确是否发出收购要约的5天前),其持股量已经达到12%,交易总对价约140.5亿美元。
  路久成告诉记者,力拓获悉中铝购入公司股票后“受宠若惊”。另一方面,中铝的介入也直接给必和必拓带来了提高收购价格的压力——最终,必和必拓的收购报价由3股换1股换成了3.4股换1股。
  但必和必拓在提出上述方案后,力拓董事局马上否决了这个提案。路久成坦言,与中铝的收购价格相比,必和必拓的出价大大地低估了力拓的潜力和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力拓的董事局成员中并不包括其股东。虽然必和必拓与力拓的股东大部分重合,但必和必拓依然难以向力拓董事局直接施压,最多只能通过其股东进行间接游说。而只要力拓董事局能够通过公司发展为股东创造较好价值,必和必拓收购提案的诱惑力就值得商榷。
  路久成称,“必和必拓还没有充分的理由使我们的董事局跟他们开展一个对话,所以我们没有进行下一步讨论。”
  力拓对中铝的态度可以理解。目前中铝氧化铝产量世界第二,电解铝产量世界第三,铝加工材产量世界第五,在世界铝行业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其目前市值超过500亿美元。中铝2007年营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公司资产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连续两年实现利润超过200亿元。中铝副总经理吕友清曾表示,公司对力拓的重要战略投资基于公司发展战略,公司看好矿业前景,也看好力拓的价值和其管理层实现股东价值的能力。
  而中铝出手的更深层原因在于,我的钢铁网研究中心曾节胜在其报告中指出,如果必和必拓对力拓的收购成功,新的公司实力将大增,为了控制铝业资源和市场,必和必拓可能对美国铝业或中国铝业展开收购,必和必拓对力拓的收购对二铝构成了严重威胁。

竞购前景不明
  从力拓最新发布的年报来看,目前力拓有三大板块——原铝、铁矿石和铜。在收购加铝之后,力拓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铝业集团。对于中铝与力拓产生的协同效应,目前尚无准确统计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排除中铝继续增持力拓股份的可能。
  有消息称,澳大利亚外商投资审核委员会(Foreign Investment Review Board)正对此次股权收购进行审查,尽管中铝与美铝购入力拓的股权比例低于自动触发政府调查的15%上限,但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可能是中铝主动表示要接受审查的——这意味着中铝确有可能在未来增持力拓股份至15%以上。
  目前,必和必拓在发出明确的要约收购提案后,还需努力通过相关各国的反垄断审查,而这一过程需持续几个月。这一过程完成以后,才能由力拓股东投票表决其是否接受必和必拓的提案。必和必拓与力拓的股东有60%-70%是重合的,必和必拓的目标是争取力拓50.1%或以上数量的股东的支持。而在必和必拓努力的这一过程中,中铝还有很多行动空间。
  对力拓产业发展而言,相比中铝,必和必拓的最大优势是拥有一些令其垂涎的资源设施。力拓矿产品供应方面唯一的制约在于,虽然其在西澳的码头扩建得比较顺利,但在澳大利亚东部,技术人员、开采矿山用的机械、设备的流动,力拓在码头、铁路的运力等方面都受到了限制。正是由于天气和运力问题,去年力拓动力煤和焦煤的增长幅度呈负数。力拓首席经济师韩旭表示,力拓想很快地改善此种状况比较困难,而必和必拓恰恰在此处有长项。
  不过,目前力拓的态度依然“独立”,称公司自己发展的机会和潜力非常大。公司代表正在日本争取铁矿石谈判中的条件,并不会放弃争取在2008财年加收铁矿石海运费的努力。韩旭认为,在整个西方经济受到次级债影响的同时,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仍然保持着非常强劲的速度,中国对于矿产品的需求可以持续几十年,与中铝合作或能在中国的矿产品需求中抢先。
  2007年,力拓在中国的销售额占了其集团总销售额的18%强,其中主要来自于铁矿石,必和必拓的这一数字则为20%。(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