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的反思——中国企业再出发

2009年01月15日 10:45 984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中国企业的“30功名”
  1978年之前,中国所有的企业清一色是公有制,私营经济几近空白。长期统包统销导致国企“缺乏生气,效率极为低下”。当时刚打开国门时,日本企业家对中国企业的描述是:中国只有工厂,没有企业。因为所有的工厂都是计划经济的一个单位,上面给什么指标,就怎么生产,国家定的什么价就按照多少价来收钱,而且很多工厂连独立核算都没有。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企业开始改革开放。为引入竞争,政府鼓励多种经济体并存发展,国有企业,乡镇企业,私有企业,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个体经营户纷纷开闸。为营造一个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计划先以几个经济特区为试验,成功后推广到沿海地区,然后再发展到西部内陆。根据这个发展战略,深圳珠海等特区经济首先发展起来,开始了工业化城市化改革,很快取得了迅速发展。
  初步建立多种经济体并存体制后,政府开始实行企业改革,放手让国企在市场经济里自由竞争。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管理体制改革,脱离社会义务,裁员瘦身,上市集资,整合以增强竞争力。政府的放权与宏观方向性指导,使得国企越来越有竞争力,逐步成为赚钱的企业,并在行业经济中成为行业龙头,起着主导性作用。
  另一方面,鉴于资本和技术积累的贫乏,政府决定以低劳动成本吸引外商投资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技术入股合资公司,以市场换技术。鉴于中国广阔的市场和大量长期的低廉劳动力,大量外商携巨资和技术纷至踏来,“世界工厂”之名由此得来,中国沿海地区也迅速步入工业化城市化,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中国也因此掌握了新技术高科技,开办了各种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国有大企业。现在,我国的船舶工业可以制造出国际标准的化学品船及大型油船。电信工业可以铺设各种标准的电信网络。汽车工业可以制造注重环保的绿色汽车等。中国工业技术有如此超乎想象的发展,得益于引进技术。
  因外商投资企业飞速上涨,且产品成本低廉,在国外市场有绝对的竞争力,利润空间广阔。政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出口创汇制度,可以尽快积累用以经济发展的资金。政府为此实行鼓励出口的政策,包括出口退税,免税政策等。还设有专门的外贸公司,实现对外国市场的统一销售。
  不过,此战略一路走来,弊端逐步显现。其代价一是压低劳动力工资,令其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以廉价劳动力开设劳动密集型工厂;其次,牺牲环保。因开设大量低技术高污染工厂,以求尽快现实工业化改革。于是中国沿海出现了大量的低技术高污染工厂,付出代价惨重;其三,研发能力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企业止步于微薄利润的代加工。
  目前,沿海地区开始转型。政府的应对措施是:企业要更为注重环保,要从劳动密集型有意转向资本密集型,从低技术高污染转向高科技重环保,从基础工业、加工工业转向服务业(第三产业),从实物产业(农业、工业)转向虚拟产业(金融业、计算机、互联网业)。

亚明:以技术对危机
  “我们一直以来的传统是技术领先,除了适时引进外,自主研发更为根本”


  2008年12月初,上海亚明灯泡厂有限公司开始对销售人员分配2009年销售任务。董事长刘经伟拿过一张报表对销售部门负责人说,2008年第四季度销售下降,2009年任务必须增加。
  在一旁的销售市场部主管朱华对《上海国资》解释,公司对已风声鹤唳的市场并不十分担心。刘经伟说,亚明这几年,不管市场形势如何,也不管做好做坏,每年都能保证5%的利润。“就好像游戏闯关一样,亚明一道接一道地过关。最容易死的时候都神奇地活了下来。”他如是评价这家他呆了30年的企业。
  他的自信是有理由的。上海亚明灯泡厂成立于1923年,由有“中国电光源之父”之称的胡西园创办。该厂曾研制生产了中国第一只长丝白炽电灯泡,填补了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一个空白。其后,其与所有中国企业一样,亚明经历了它所能经历的一切:公私合营、与外资合作、退出合资、引进技术、自主经营。在85年的历程中,这家企业可说见惯了潮起潮落和同行的生生死死,显示其生存能力绝非寻常。
  对于这次突然袭来的经济危机,刘经伟亦认为能安然渡过。他对《上海国资》说:“亚明这几年重视研发、自主创新能力亦在不断增强,应能帮助企业闯过此次经济危机。”
  据介绍,亚明目前主要开发节能灯,品种丰富。包括陶瓷节能灯、高附加值的发光二极管(LED)等,自行设计制造的景观灯还闯入了北京奥运会。
  或许因为创立之初即依靠自主研发,亚明灯泡厂有着高度重视技术的传统。其技术开发始终引领中国照明行业,创造了无数个第一:1948年,试制出我国第一支国产日光灯管;1963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二代电光源——荧光高压汞灯;1975年,设计定型我国第三代新光源——高压钠灯;1985年,国内第一条引进高压钠灯生产线投产;1990年,国内第一条引进金属卤灯生产线投产;2003年,推出新一代ups金卤灯;2004年推出了“1923”新的品牌,使亚明的产品体系更加完整。
  据《上海国资》了解,亚明的技术领先,一是根据自身需要引进高新技术,一是得益于1999年选择与飞利浦合资后,让自主研发能力上台阶。
       引进技术的诀窍
  或许在一般人看来,引进国外技术轻而易举,只要有资金,技术即手到擒来。但实际情况却要复杂得多。
  “1980年代,很多企业都在引进项目,但是常见的情况是,引进一个大项目就死掉一个企业。”刘经伟回忆。
  其原因是,当时政府对国企的政策从拨改贷,企业如果没有真正分析市场和自身情况,从银行借贷资金引进一个不适用的技术,结果是背负贷款包袱,几年之后即以破产告终。
  他回忆说,比如当时有些灯泡厂争取到的项目是和主业毫不相关的电子项目,自己不熟悉行情和技术发展情况,最后银行贷款变成巨额包袱,压垮企业。
  “当时争取项目贷款比较容易,很多企业没想到这些钱最终是要还的。”
  但亚明灯泡厂聪明地避免了类似命运。
  刘经伟认为,亚明之所以能避免错误,关键是咬准了照明行业,并不愿意做轻易更改。“亚明的策略是朝这个行业的前面看,以后的产品是什么,就引进什么。不能说自己看的有多准,而是没有别的选择。”
  1985年,亚明贷款450万美元引进一条高压钠灯生产线。刘经伟介绍,当时是做过市场分析的。在引进高压钠灯之前,中国市场还是普通灯泡线,就是普通的白炽灯和日光灯。高压钠灯只在医疗、摄影、晒图所用。“技术优势地位很明显。”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国有企业中,亚明当时少有地已主动联合大学研究所试制高压钠灯。“我们长期和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合作研制高压钠灯,但质量一直过不了关,1981年时,我们派出技术员去英国、美国、荷兰考察,终于能自行研制较为稳定的陶瓷管,在引进生产线之前的1984年,亚明内部成立新技术推广应用小组,并已试制成功部分规格高压钠灯。”
  在如此充分的准备前提下,亚明对引进的项目,国外技术发展情况,国内市场状况已了然于胸。
  于是,虽付450万美元之巨,亚明成功掌握了市场主动。第二年5月,亚明建成年产50万只高压钠灯生产线。1988—1990年,其累计生产108.41万只,仍供不应求。其后,高压钠灯进入国际市场,仅向英国每年就要出口15万只。
  “选准项目很关键。”刘经伟总结。
  1990年代初,亚明灯泡厂再次花费巨资引进新的金属卤灯生产线。“产品很新,国内没有人做,国际上也只有飞利浦和GE做到了一定规模。”刘经伟介绍。
  亚明为此颇敢于冒险,不惜成本转移厂房,为新生产线腾出空间。“事后证明引进是很成功的。”
  亚明并没有满足于此,他们更希望能自主研发产品。但是对于基础薄弱的国企来说,难度依然不小。“研发并不单是把样品研究出来,要能够批量生产,要和已有的生产设备、管理水平相配套。”
  1993年与飞利浦合资,让亚明开始下定决心自主研发。“我们一直以来的传统是技术领先,除了适时引进外,自主研发更为根本。”
       研发三步走
  1993年,在合资潮的大趋势下,亚明与飞利浦合作。“当时GE也想进来,但考虑到GE照明产品较飞利浦单一,而且飞利浦更有诚意与亚明合作。”刘经伟说。
  1993年合资后,亚明几乎把所有人员和产品都转到了合资公司内,亚明变身一家投资公司。1999年,因控股公司战略调整,亚明再次实体化。在6年的合资历程中,亚明学习到了外资企业如何重视技术研发。“国内企业研发基本上是单兵作战,外企则是整体作战,管理、销售、技术与研发都捆绑在一起。”
  亚明再次实体化,刘经伟第一件要考虑的事是,自己的研发队伍怎么建立起来,产品如何开始。“当时,觉得单做光源一个产品,面积太窄,希望灯具、光源、电器一体化,那么研发是关键。”
  刘经伟首先从飞利浦合资公司挖来中方的技术带头人。“他们熟悉合资公司的操作规程和管理模式。”
  亚明自此自主研发开始起步:“每年销售收入的3%投入研发,购买生产设备,组建一支60人的专业团队,建立实验室。”
  组建研发队伍之初,刘经伟即对其有规划:第一阶段,是“跟”。“飞利浦做什么我们也做什么,飞利浦已经有的产品我们都要有”;第二阶段“自主创新”。“要开始有自己的专利产品,比如发明专利、产品专利、装置专利等”;第三阶段是“超”。“飞利浦没有的我们要有。”
  不过,他坦诚表示,目前亚明还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
  表面上看来,三个阶段似乎并不难跨越,事实上,能做到“紧跟”已经很不容易。
  “你可能在市场上看到,飞利浦又出新产品了,照着样本拿回来都不可能马上能做好。”刘经伟介绍,“对没有做过的东西,首先是技术文件、配方、各项数据都是要自己重新研究的,虽然不是原创,但是会转化成我们的经验,这个阶段估计是长期的。”
  由于亚明对技术偏执,亚明目前能制作市场先进的LED(发光二极管,利用固体半导体芯片作为发光材料);独立开发绿色照明系列产品;推出“1923”新品牌。
  据了解,亚明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0.7亿元,8年前,这个数字是3000万元左右,年增长幅度达到30%。
  “目前亚明的产品结构应能应对经济危机,企业生存环境是自己决定的。”刘经伟表示。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刘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