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前新能源难挑大梁 能源供应政策应适度从紧

2007年04月06日 0:0 497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政策法规

        “以中国目前的GDP增长速度,到2030年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耗将达到8000美元/年。”这是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能源委员会联合主席Steve
      Papermaster在首届“MIT论坛———中国能源的未来”上发表的最新预测。Papermaster表示,2030年,整个亚太地区的能源消耗将达到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50%至56%。其中,中国仅石油消费一项,就将从目前每天600万桶的消费量攀升至1800万桶的日消费水平。
        据悉,为期两天的会议吸引了多方权威人士的关注,包括政策制定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麦肯锡、埃森哲等科研咨询机构,以及投资方代表和商界精英等300多位能源行业的知名人士竞相登场出言,为中国能源的未来走向献计献策。
        国务院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徐锭明向与会代表详细解析“十一五”计划中的相关能源政策和可再生能源法的12个配套法规,并呼吁:“发达国家用80%的能源在20%的人口基础上率先实现了工业化,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80%的人口与20%的能源配比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寻找新型工业化的出路。”
        徐锭明还表示,由于资源和能源限制,中国不可能以美国式能源消费模式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当前应当大力提倡能源的科学消费、理性消费。
        徐锭明说,目前美国每人年均消费石油3吨,如果中国在2020年达到相同消费标准,按15亿人口计算,这就意味着中国届时每年将需要45亿吨石油。但目前全球石油供应量每年只有40亿吨,其中仅有16亿吨石油用于贸易,即使届时全球石油供应量能达到80亿吨,也不可能将其中的一半都用于中国。
        从世界历史上说,占全球人口15%的西方人用了全球80%的能源完成工业化,而如今的中国显然无法复制这条道路。徐锭明说,必须通过新型工业化,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比例,建立起清洁、高效、可持续的中国能源体系。
        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中国投资协会能源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蒋兆祖表示:“中国能源战略的主要目标是节约优先、立足国内、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努力建立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蒋兆祖认为,目前中国天然气行业蕴含着丰富的投资机会,行业开发潜力巨大。“目前中国的天然气消费量是500亿立方米,到2020年,中国的天然气消费量消费量将达到2000亿立方米,其中1200亿立方米将实现本土开采。”蒋兆祖称,城市生活用气将成为天然气消费的主要方式,仅以北京为例,目前的用气量为38亿立方米,到2010年就将达到60多亿立方米的增长量。
        但是,PCAST的专家也提醒市场人士注意,目前被广泛看好的新能源并不会改变中国2030年能源的构成格局。“可再生能源的供应不可能超过未来能源供应结构的10%,煤炭仍将以58%-66%的供应规模扮演着2030年中国最主要的能源角色。”此外,2030年,中国的耗电量将与整个欧盟持平,而石油消费的增长率届时也将是他国的2-3倍。
        杨富强:能源供应政策应适度从紧
        国家提出的20%的节能目标是可以完成的。前提是保持9%左右的GDP增长率。因为过高或过低的经济增长都可能导致能源的过量消耗。我们已经注意到2007年的一、二月份,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已达到16%的水平,投资过热的现象又有抬头迹象。因此,提请各相关部门注意,对于增长的热情一定要降下来。我们认为,稍紧的能源供应政策将有利于能效的节约。
        在此基础上,市场引导下的消费模式应该有所改变。出于能源节约的的战略目标,应该大力提倡公共交通、发展高速铁路以替代高能耗的飞机出行的能源消费方式。
        应该注意由于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所带来的危险。2030年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转折点。合理的控制经济增长的速度,使得2030年国内碳的排放趋于平缓,甚至实现零增长,从而使中国的节能计划适应全球的变化。(杨富强:美国能源基金北京办事处副主席兼首席代表)
        徐秋文:节能减排任务异常严峻
        目前无论从每千美元GDP增长的能源消耗量,还是每千美元GDP增长所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两个指标看,中国的全球排名都不佳。这也意味着,中国目前的节能减排任务已到了相当严峻的地步。
        导致这一现状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出现在投资环节。目前,中国对节能减排的市场需求达到了七万亿元人民币,但由于节能减排一般涉及项目规模较小、并且一般以旧资产改造为主,而90%的国内商业银行都需要贷款项目有现金担保和抵押担保,从而导致致力于能效提升的项目虽然市场潜力巨大,却出现投资乏人问津的局面。
        从去年开始,世界银行开始在福建、山西等省份进行一系列的项目试点,以证明能效项目回收贷款的经济可行性,我们希望通过完全民营化的手段来证实增效减排巨大的市场机会。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