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资源开发状况分析

2007年05月08日 0:0 633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资源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物质基础,资源开发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没有资源开发,便不存在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在我国,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这种资源的总体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它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重要性,并将直接影响着中国国民经济长期增长所需物资资源的保障程度。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西部地区资源,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它是缩小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差距,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

一、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 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和起步形式。经济发展首先从资源开发起步,是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形成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持,资源开发既构成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又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资源开发使经济发展的第一原动力尽快地释放出来。
 
    (二) 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资源开发过程本身便构成了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这一推动力主要表现在:1. 资源开发推动着相关产业的发展。每一类资源的开发,都必然形成一批新的产业和产业群。如旅游资源的开发,导致旅游产业及与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像旅游产品、场地、交通运输设施、通讯、环境保护等都会随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业的形成而相应发展;矿产资源的开发会刺激、推动相关的工程技术和采掘等产业的发展,如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相应地刺激、推动着钢铁、冶金、土木、运输、机械、仪表、电子、通讯等一系列工程技术及产业的发展。资源开发推动着产业链的连环发展。2. 资源开发刺激经济增长。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表现为资源要素直接构成经济增长的要素。如人力资源开发普遍被认为对经济增长存在突出贡献,教育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份额中约三分之一来自人力投资的贡献,即开发人力资源所带来的结果。

    此外资源开发对扩大对外开放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资源开发促进了地区间的物质交流,可以改变地区的封闭形象和状态,增强地区的对外合作能力,刺激扩大对外开放的意识。

二、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

    西部地区幅员广袤,风光美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据有关统计,中国60 %以上的矿产资源储量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45 种主要矿产已探明其工业储量潜在价值占全国的49. 31 %。以铅、锌为主的有色金属,以锡、镍、钒、钛、稀土为主的稀有战略性矿产,以铂族金属为主的贵金属等储量都占有较大的优势;比如,甘肃的镍矿储量占全国的70 % ,贵州的铝、磷、汞、锑、锰的储量居全国前5 位。西部资源种类齐全,水、煤、油、气四者兼备。西部地区多山,而且落差大,水能丰富,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等江河上游,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总量的85 %以上,可开发量占全国的81%以上。天然气储量占到了全国总储量的78. 75 % ,如塔里木、柴达木、鄂尔多斯盆地,均发现了大量的天然气资源。石油远景储量仅新疆就占全国的40 % ,西北地区煤炭储量也达到了全国的40 %左右。再者,就农用地而言,中国大块成片的宜农荒地主要集中在西部,有后备耕地2448. 84 万hm2 ,占全国的72. 13 %;后备林地10387. 78 万hm2 ,占全国的54. 15 %;后备草地有1766. 75 万hm2 ,占全国的66. 53 %。此外,西部旅游资源优势也比较突出。西部的地理风貌独特、民族风情多样、人文遗迹丰富。历史上西部曾经是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兵马俑、莫高窟等一大批文化古迹中外闻名;黄果树、九寨沟、石林等一批西部旅游景点经济效益十分看好。自然、社会、文化因素相结合,使西部旅游资源独具魅力。复杂多变的自然地理条件同时也为多种生物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使得西部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三、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国际原材料市场供过于求的趋势,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战略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由于市场范围扩大而引起的产品供给者增多,会直接影响着地区经济发展的原有优势。西部地区大多数资源在地理空间上远离国内主要消费区达2000~4000 公里,加之自身市场容量有限、对资源型产品消费量较小,长途的运输距离更增加了部分资源运输成本,使其在全国市场需求中的资源优势明显降低。中国加入WTO 后,加剧了国内工业品市场的竞争,使得广大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战略面临着来自国际强大竞争力的冲击。

    (二) 国内买方市场的形成和生产能力的过剩已使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受到明显的抑制。市场交换的顺利进行是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前提,而市场需求的缩减必然直接阻碍供给地区的优势实现。目前中国国内生产能力的过剩已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受到明显的抑制。20 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工业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迅速增长,中国工业发展已由20 世纪八十年代的短缺经济逐步进入到过剩经济,卖方市场已向买方市场转变。更为重要的是,目前中国这种工业生产过剩状况正在逐步向能源、钢铁、建材以及其他资源产品延伸。这种生产过剩状况,不仅直接减少了加工工业对能源、原材料等资源产品的市场需求,而且随着生产过剩状况不断向能源及其他资源产品的延伸,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必然受到日益明显的抑制。

    (三) 计划经济下西部实施的资源导向型经济未能考虑到当地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受到极大限制,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实行技术改造,更谈不上实行纵深加工。2. 尽管当时中央政府的政策重点是向能源、矿产、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倾斜,但是中央政府直接掌握的预算内投资额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十分有限。而且逐年下降,国家不可能把有限的资金全部投入到西部资源的开采上来,这最终变成了一种掠夺式的开发。在不可再生的资源枯竭后,还会给资源产地留下一大堆问题,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职工失业、财政收入锐减、城市衰败等等。

四、西部资源开发系统的影响因素

    (一) 政治因素。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和平环境有望继续保持,这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进行资源开发,同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对国外企业和投资者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这极有利于西部地区引进外资、技术、管理等资源。国家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项目,实行向西倾斜,通过理顺资源产品价格,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增强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提高国家政策性贷款用于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可见,西部资源开发获得政治性因素的强大推动,这一时机可谓千载难逢。

    (二) 自然因素。西部地区资源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勘探表明,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水电资源、土地资源等极为丰富,而且其地质勘探程度低于中东部,因而现有矿区扩大储量和新矿区、新矿种发现的潜力大于中东部,采矿业、水电业、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然而,西部地区尤其是待开发资源分布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这里干旱少雨,沙漠戈壁面积大,植被覆盖率低,海拔高,气候冷。这里又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在靠天吃饭的环境下,被迫在本已经很脆弱的环境下过度垦殖和放牧,使现有耕地和草地水土流失、沙化严重,加之过去开发过程中,采取掠夺式开发方式,环境破坏与资源浪费的问题已十分突出。从今后发展趋向看,西部工业开发多属污染工业,矿产开发又势必引起生态负荷加大、人口数量增多,破坏性因素与污染源增加等问题。所以,在西部资源开发过程中,整体环境的保护始终是个艰巨的任务,而这里的恶劣环境与生态的脆弱性决定,一旦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就很难得以治理,其治理成本可能远远大于开发效益。

    (三) 科技因素。一方面,西部地区文化教育水平比较落后,有些省区文盲率极高,说明这一地区的人口文化素质或劳动力素质较差,成为系统的弱项。另一方面,从整个科技环境角度看,无论资源勘探与开采技术,还是加工工艺与加工设备以及对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西部资源开发正值极好的国内外科技环境。就西部地区自身情况来看,尽管这里的劳动力整体素质较差,但大学毕业生和科技人员的比重较高。但是由于人才结构不合理等因素所致,西部地区科技人才利用效果较差,而且近几年来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所以,西部地区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培养和引进人才,同时也要设法提高对现有人员的利用效果,并采取切实措施,抑制人才外流趋势的加剧。

    (四) 经济因素。西部资源开发是在我国经济体制大转轨时期进行的,它一方面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市场供求、市场竞争状况的变化,资源开发系统运行必须面向国内外市场。从国内经济环境看,目前正是我国经济大发展时期,这对资源大形成强大的推动力。然而,目前也是我国地区发展差距较大、西部地区面临诸多社会经济矛盾的时期,包括GNP 增长率、人均GDP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地方财政状况等指标都与沿海省份有较大差距,这就要求一方面西部地区要加快资源开发步伐,另一方面西部资源开发需要得到中央以及沿海发达地区的支持。

五、西部地区资源开发的思路与建议

    西部资源开发应当由过去的主要开发自然资源转变为既开发自然资源又开发科教、信息、市场等多种资源;在开发方式上则应当由过去以计划经济和政府行为为主转变到以市场为导向、以价值规律调节为主;应该从计划经济下的简单的资源导向型开发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的市场导向型资源开发,使西部地区的资源相对优势转向经济的现实优势,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 实现区域内资源比较优势向市场竞争优势的转化,是西部区域优势产业创新的基本出发点。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西部地区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群,充分发挥这部分产业市场优势的扩散效应,将有利于西部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在对资源经济价值重新评估的基础上,使资源开发摆脱原有的供给结构约束,转向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形成区域优势产业的结构重组。合理调整资源开发方向,使现有资源找到新的市场需求,是西部地区产业扩张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 要进行合理开发,充分尊重自然生态规律,保护与开发并重,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可更新资源,要使得开发利用量不超过资源的更新效率;不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做到节约、高效,切忌掠夺式开发。同时注重提高资源产品的附加值,尤其对于矿产资源,应改变单一采掘业的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对资源产品的加工制造能力,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

    (三) 提高劳动者素质是西部资源开发的重要之处。中国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差距不是在于物质财富上的差距,而是劳动者素质上的差异。在现代化大生产中,低素质的劳动者只能与技术含量较低的资本相结合,形成生产率较低的初级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西部经济当前面临着资本短缺的困难,最有希望的解决途径是引入外国资本。而目前国际投资的主要特点是跨国公司正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与廉价的劳动力相比,它更看重的是高素质劳动力。所以西部地区劳动力价廉、量大的优势远不能弥补低素质造成的危害。因此,应该把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西部地区优先考虑的重大课题,并且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表明,进行大规模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最有效的途径。
来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作者:王铎   
 
〔参考文献〕

〔1〕刘星原. 西部开发:确立正确观念制订系统规划〔J 〕. 西部经济论坛,2000 , (2) .
〔2〕王文长. 开发经济学〔M〕. 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王铎(1974 - ) ,男,内蒙古通辽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少数民族经济研究所2003 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