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稳定宏观经济不排除加息可能

2007年05月18日 0:0 481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高位加速风险加大 加息“倒计时”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反弹 加息预期进一步增强
    有效汇率下降为加息提供空间
     两大因素支撑投资高位增长
    房地产和煤炭行业投资加速增长
  央行行长周小川昨天在非洲开发银行集团理事会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为了使得宏观经济持续稳定,中国不排除继续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甚至其他工具。
  周小川说,一直以来中国财政部和央行努力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所以从今年年初开始已经4次提高准备金率,并于3月份加息27个基点,以抑制通胀压力,实现经济更好的发展。
  “我们会考虑除货币政策之外的工具,以使得宏观经济持续稳定。所以并不排除任何的可能性来更往前走一步,包括提高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甚至其他的工具。”周小川说。
  近期公布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显示,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0%,较3月份的3.3%有所回落。但仍然触及警戒线边缘。央行在上周发布的《2007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通货膨胀表示担心。《报告》指出:“未来价格上行风险依然存在,价格走势值得关注。”不少业内专家也指出,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预测说,考虑到前期货币增速较快、粮价上涨压力不减、今年CPI翘尾因素较高、资源价格的改革等因素,今年后3个季度通胀压力将进一步上升并保持高位。同时,实际存款利率已连续5个月为负。这种情况下,即便只着眼于纠正负利率水平,加息也很有必要。
  在谈到汇率问题时,周小川指出,中国政府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将逐步推行灵活的汇率机制。总的原则是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他说:“我相信中国人民币的汇率将会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周小川:不排除进一步紧缩可能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昨日表示,为保证宏观经济稳定,不排除使用进一步货币政策工具的任何可能,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或者其他的工具。
  周小川是在2007非洲开发银行集团理事会年会闭幕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作上述表示的。
  周小川表示,宏观经济的稳定,对于中国来说是重要的,对全球经济也是有影响的。一直以来,中国的财政部和央行都试图制定健全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从今年年初开始,已经四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一次提高利率。
  “我们会考虑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其他工具,来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周小川说。
  陆续公布的4月份中国经济数据全面笼罩在“高处不胜寒”氛围中,市场对紧缩“靴子落下”的猜测不断加重。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4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同比增幅是25.5%,较1~3月的增速高出0.2个百分点,这也是自去年12月投资遭遇冰点后的连续第四个月上升。
  “投资上升在预料之中。”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博士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近几个月信贷增长较快,中长期贷款增长也较快,再加上去年企业利润表现良好,用自有资金再投资的也较多。”
  数据显示,1~4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同比减少2.2%,尽管仍在下降,但比第一季度少减少了近12个百分点,呈明显复苏态势。从投资的行业结构看,1~4月份钢铁、电力、铁路增长率明显放慢,投资增长率的加快主要和农业、房地产、煤炭等行业投资增长率的加快有关。
  截至4月末,广义货币(M2)供应量已比央行年初设定的全年M2增长16%左右的目标高出1.1个百分点,较快增长的货币流将逐步影响到流通环节。
  “在粮食价格翘尾效应和货币增长等因素作用下,6、7月份CPI或将被推高至4%左右,”哈继铭表示,“我们预期会在近期和三季度出现两次有序的加息,未来的紧缩政策将是加息同准备金率、发行票据等措施的综合使用。”
  申银万国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对本报记者表示,即便再次加息27个基点,一年期贷款利率升到6.66%,仍然明显低于大部分行业的投资收益率。
  “央行目前并不会仅仅为(实际为)负的利率而加息,它还要考虑利率上升对国民经济的副作用,况且目前加息也没有太多的必要。”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对本报记者表示,“前期的调控政策在投资上已初显成效,0.2%的增幅并不影响投资表现平稳态势,这样今年经济还将保持一个良好的态势。”
  不过,目前股票市场点位飞增,管理层的担心也将持续存在。
  “未来各种金融市场会较好地反映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有风险,”央行行长助理易纲昨日对来京的香港金融代表团表示,“需要进行投资者教育,参与机构和公众都应保持理性思维。”
(第一财经日报) 
 

 来源:中国证券网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