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耗业盈利持续走高 发改委建议严把土地信贷

2007年06月14日 0:0 468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必须闯出一条血路,只要强有力的措施及时到位,目标就能实现。”在日前举行的北京节能环保高层论坛上,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何炳光表示,“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实现难度在加大,即使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也面临压力。
  从6月10日开始,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多个省份都在举办为期一周的节能环保展览会。实际上,这一系列动作都属于国家发改委执行<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部分内容。该方案的目的,按照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司长刘治的说法,就是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全力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目前,为了建立节能环保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一些财税、价格等政策正在加快出台步伐。为了促进高耗能行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国家发改委在6月13日公布的生产资料价格报告中提出了三项建议:一是继续严把土地和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抑制过度投资;二是加强重要产品供求特别是进出口形势分析,合理运用财税手段,调整相关产品进出口节奏,使其处于合理水平;三是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高能耗行业盈利持续走高
  国家发改委生产资料价格报告指出,钢材、有色金属、矿产品等价格涨幅较大,引领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升。“生产资料价格过高不利于高耗能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大了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难度。”
  由于利润率高,今年1-5月,钢材、有色金属等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其中,钢材产量达1.72亿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4.4%;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达717.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3.9%,其中电解铝产量增幅高达39.4%。
  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副主任周伏秋的研究,近年来,年经济增速一般预测为7.5%,而实际增长率每年都在10%以上,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高耗能行业投资拉动。
  按照何炳光的说法,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重化工业特征明显,从国际经验来看,当人均GDP在3000美元到20000美元之间时,人均能耗、人均污染物排放处于上升爬坡阶段,而且这种上升是刚性的。他表示,“对中国来说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使拐点提早出现。”
  但是这种跨越挑战性极大。何炳光指出,“拿国内情况来说,人均超过3000美元的城市,像北京、上海,人均能耗已经不低了,所以(全国的)情况极不乐观。”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5年广东、北京、上海位居全国单位GDP能耗最低的前三名。
  距离6月底公布各省市2006年的节能减排计划完成情况的时间越来越近,8月份国家还将公布今年上半年的各省市单位能耗完成情况。但是,一季度以来的形势不容乐观是肯定的。
  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
  根据<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要求,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会同有关单位,加快实施产业升级,以及出台多项政策,促进节能降耗长效机制的建立。
  6月10日-11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江苏参加节能环保展览并考察工作时指出,目前需要加强节约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落实有利于节约环保的政策和机制,强化节能减排的执法监管,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6月12日,记者在北京的节能环保展览会上看到,各种节能减排产品、技术纷纷亮相,但是价格仍然很高。比如以生态农家园为例,每平方米造价1000元,对于在农村地区推广价格门槛过高。一些参观者和供货方厂家人士都指出,国家应在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方面出台相应的补贴措施。
  根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中国生产的太阳能产品大部分在出口,尽管这些产品价格不低,但是日本、德国、美国等国仍大量进口,主要原因是进口国有各种政府补贴,降低了消费成本。
  而北京也正在进行类似尝试。北京市刚刚出台了<北京市支持清洁生产资金使用办法>,预计对采用节能减排技术的项目给予高达10万的补贴,其中,金额5万元以下的给予全额补助。
  但北京的计划远不止如此。按照规划,北京将在2008年奥运会举办前,共引进50亿立方米天然气取代部分燃煤锅炉,并将90%的公交车辆和全部的出租车、环卫车,邮政用车全部换用天然气清洁燃料。
  按照何炳光的说法,无论技术节能还是管理节能都必须建立起有利于节能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目前“消除制约节能工作的机制性、体制性的障碍,仍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