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跨国公司与中国公司谁更“善”

2008年03月31日 0:0 419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牛根生 蒙牛集团总裁
 
  2008年3月9日,我受邀在哈佛大学就企业社会责任发表演讲。有媒体说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受邀在国际上讲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家”。缘何?原因大概有三:第一,中国有企业(现代意义的企业)的历史太短;第二,中国讲企业社会责任的历史也不长;第三,国际舞台上某一领域话语权的让渡标志着该国在这一领域的崛起——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崛起了!
  尽管如此,我在哈佛还是打了一场嘴仗,有提问者说美国公司“如何如何负责”,中国公司“如何如何不负责”……我说,当中国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时,大约你们还没建国。跨国公司虽然很强,但它们在中国,财富度和慈善度是不成比例的。一位对跨国公司有着深刻了解的政界人士曾私下对我说:跨国公司的账算得特细,他们在公益上只花一点点小钱,却用它撬出更大的蛋糕。
  我并不是要抨击“公益背后有收益”这一现象。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宜用“行为标准”,而不宜用“动机标准”。不管跨国企业,还是中国公司,只要你做了好事就行,我们最好不要过分琢磨它背后隐藏的动机——第一,探讨动机没有意义,因为同样一件事你可以推测出一万个不同的动机,孰是孰非?第二,如果做了公益有收益,那叫“好人得好报”;第三,做公益也要讲可持续发展,只有形成“公益—收益—公益”的良性循环、永续循环,才能完成可持续发展的“千头公益”、“万头公益”。所以说,“不为收益做公益”固然是一种高尚,但“为了收益做公益”同样也是一种善举。
  行文至此,自然有朋友要问了:你是属于“公益—收益”式呢,还是属于“公益—无收益”式呢?
  坦率地说,这两种我都做过。救人、济穷、赈灾、助学,这方面的投入我们仅最近三年就花出约两三个亿,把它归入“不为收益做公益”的范畴,大家大概没有意见。但我们扶植奶农,向农民发放种草补贴,投放养牛保险,发放养牛贷款,提供免费培训,实施胚胎移植与性控技术……这些既有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公益成分”,也有为企业获得优质奶源的“收益成分”,可谓“公益”、“收益”双丰收。
  这次因为要去哈佛演讲,我们搜集资料时偶然发现,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2006年12月份曾提出一个理论,将社会责任模式区分为两类:一是“反应型责任模式”,企业向社会捐献,或消减自身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环保);二是“战略型责任模式”,企业和社会双赢(如企业由于开发出污染小的汽车而获得巨大的商业利润)——这也算世界虽大,东西一理,所见略同吧。
  现在,再回到开头的问题上吧:在中国,跨国公司与中国公司谁更“善”?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重要,但有一样东西很重要:中国企业的责任感与自信心!(中国经济周刊)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