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铜市的四大疑点(2004.1.6)

2004年01月06日 9:7 54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近期铜市的四大疑点 近期,LME期铜持续上涨,让很多技术派人士大跌眼镜。虽然市场中大多数投资者在为期铜的上涨大唱赞歌,但笔者认为,尽管目前期铜涨势很盛,并有可能加速上涨,但其内部矛盾正在逐渐积累,铜市正在上涨中孕育着调整的动因。投资者不要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应该保持理性思维,防范可能发生的回调风险。 具体来说,目前铜市中的疑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或者说,投资者在近期的操作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四方面情况的演变: 首先是技术面的矛盾。从期铜目前的技术面来看,其均线系统呈明显的多头排列格局,5日均线对价格的支持相当有效,形态方面的大双底结构也指示铜价将直上2600美元/吨。而目前的一些技术指标如KD则显示严重超买,日线、周线、月线指标均已在高位钝化很长时间。这样,期铜的技术面是矛盾的,投资者很难从具体的技术分析中找到期铜的方向,因此,追随趋势成为操作的依据。在没有出现明显的顶部信号以前,操作上仍应以顺势做多为主,但是要以仓位控制来防范可能的调整风险。 其次是基本面的利空因素正在悄然积累。前一阶段铜价大幅上涨,其基本面情况几乎全部表现为利多。这其中,经济的良好发展、美元贬值、库存加速下降构成了多头推高价格的主要依据。笔者认为,基本面的情况虽然向好,但是其利好作用被明显放大了。回想一下,一次不可能持久的罢工都会导致铜价大幅上涨270美元!这完全是一种炒作的结果。很显然,处于狂热的市场氛围之中,任何一次利多消息都会成为多方的炒作对象。但是炒作本身并不理性,具有很强的泡沫性,而导致这个肥皂泡破灭的就是利空因素的爆发。目前,市场忽略的利空因素包括潜在的增产、获利平仓盘的庞大以及恐怖威胁等。这些利空因素暂时还比较散乱,并未集中出现,因此很容易被市场忽视。笔者认为,利空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总要在市场中反映。也就是说,目前的利空因素还没有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一旦形成并爆发,其对价格的杀伤力是相当巨大的。 再次,对基金操作的疑问。价格由1950美元/吨到目前的2300美元/吨,上涨已经接近400美元/吨。但是在这一阶段,基金已经很少参与市场,这点让我们非常怀疑。少了基金参与的上涨,其基础会稳固吗?从最新的CFTC持仓报告来看,基金目前持有多单43936张,净多有28406张。按常理,基金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相对于前一阶段基金净多持仓达到5万张的情况,其能量完全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基金对于未来无疑是看多的,那么在这种有利的情况下,基金为什么迟迟不动呢?笔者认为可能是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基金年终要面临清算,在这段期间没有能力大举入市;另一方面,由于清算期间价格仍在中国买盘的推动下持续上涨,使基金失去了理想的建仓位置。我们知道,基金是纯粹的投机性资本,追求最大化赢利是其根本目的。因此,在赢利空间被缩减的情况下,基金会不会采用迂回战术,先打压然后再在低点买入?这将是我们拭目以待的。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基金等待价格走高(2450美元以上)之后再倒戈一击,其由上而下的赢利要比在目前位置入场追涨大得多。 最后,中国的买盘还会依然强劲吗?可以说,前一阶段期铜的暴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买盘推动的。而中国买盘敢于在没有基金参与的情况下单独行动,其依据就是来源于中国旺盛的铜消费,但是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从现货情况看,元旦前有10万吨铜登陆上海,而春节前还要有另外10万吨铜运达。届时,上海的铜库存将上升到15万吨以上,这无疑将造成铜短期内的供大于求。中国的铜消费主要集中在电线电缆制造、电子产品和汽车制造方面。目前,中国的电力改造已经暂时告一段落,汽车则出现积压现象,存在相当大的库存。因此,短期内很难在国内找到能够大规模集中消费铜的行业。再从国家政策来看,由于金属产品及原材料进口造成贸易顺差急剧减少,因此国家倾向于对此类产品的进口加以控制。2003年对出口退税的调整就明显不利于基本金属的进口;以上这些方面都很可能造成中国的铜消费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停滞或者增速减慢的状态。 从以上这些方面看,虽然对于LME期铜整体趋势的判断仍然向上,但笔者认为目前价格的上升中存在很多疑点。笔者认为铜价已经进入本轮上涨的最后疯狂阶段,虽然继续快速上冲的可能性很大,但其中蕴含的风险也随着价格的升高而逐渐加大。操作中,建议投资者保持冷静,小单量短线操作。 (东华期货技术部:025-84208666-1823、1826)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