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东北世界级城市带需要“3+1”

2008年04月21日 0:0 482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在新世纪新阶段和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正在整体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历史进程。自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快速发展的东北地区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而要进一步振兴东北还需要构建世界级城市带。

站在新起点上整合东北城市和产业资源
  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情况,2006年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将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蒙东地区,即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和锡林郭勒盟划归东北经济区。蒙东地区南接河北省;北连俄罗斯、蒙古交界口岸;东与黑、吉、辽自然地理条件相似,经济互补性强,同属于一个大的东北经济区。东北经济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蒙东地区,2006年现有土地面积145.4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2018万人。其中:蒙东地区土地面积约66.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283.83万人。
  蒙东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拥有对外开放口岸11个,在国家向北开放战略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基本形成了农畜产品加工、能源、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40.8%;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现有一批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带动85万户农牧民参与产业化经营。
  黑龙江省拥有全国最大的林区,森林面积1919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2.9%,均居全国首位。目前,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步伐加快,东部煤电化基地被国家列为全国7个煤化工产业基地之一;大小兴安岭生态经济功能区生态恢复和经济转型步伐加快;沿边开放带建设成效显著。
  吉林省提出建立“长吉图开放带动区”设想,以开放为主题,打造和形成以珲春为窗口、长春、吉林为引擎、东北腹地为支持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这不仅有利于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探索我国内地开放的新模式,而且对内地省份扩大对外开放也会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辽宁省正在开展《东北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研究》,提出东北沿海经济带“6+2”(先进装备制造、高加工度原材料、石化、农海产品精深加工、现代服务、高新技术+再生能源、环保)产业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出东北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推进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沈抚同城化”和建立“沈抚高新技术产业带”等战略构想。
  东北经济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所形成的现有发展格局,为我们进一步从整体上思考和研究整合东北城市和产业资源,构筑由辽、吉、黑和蒙东地区组成的世界级城市带,即东北经济区3+1城市带提供了新的现实条件和物质基础。

发挥空间优势向第四增长极迈进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包括中国长江三角洲在内的6大城市带,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形成几个大城市带的雏形,如泛珠三角、京津冀地区等。除泛珠三角城市带土地面积200万平方公里、人口4.5亿以外,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北美5大湖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欧洲西北部城市带、英国伦敦城市带,其土地面积仅3.5万~1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7000万不等。我国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带其土地面积分别为10万和22万平方公里,人口分别为7500万和9400万。这些城市带无论在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上,都比东北经济区要小得多。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泛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增长极。同时,在较小的增长区域上还形成了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辽中南经济区、以青岛、烟台为中心的胶东半岛经济区和以福州、厦门为中心的闽东南经济区。国家发展改革委把这6个区域称之为“三大极”和“三小极”,已成为国家推进区域经济深化发展的重点地区。因此,构筑东北经济区3+1世界性城市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随着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板块”协调发展整体战略的确立和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大战略举措的出台,东北经济区作为“四大板块”之一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并有望成为区域经济布局上第四增长极。因此,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为节点,沿哈大铁路构筑东北经济区城市带,对于创新我国城镇体系,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打破行政壁垒,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
  按照世界划分大城市带的标准来衡量,城市带主要是扩散效应作用的结果。从空间分布上看,大城市带呈带状分布,一般至少有两个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构成,是多个高级城市群的结合体。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划分城市规模不可能照搬世界公认的一般标准,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来确定城市形态和发展方式。东北经济区既具有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性,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把东北建设成世界性城市带,必将为丰富世界城市化理论、探索中国和世界城市化发展道路作出新贡献。
  东北经济区借鉴了城市带形成的一般规律。根据城市带形成的发展规律,一般都是“先工业化后城市化”,即在一定的产业规模基础上逐步形成城市带,走的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协调甚至是相脱节的传统发展之路。东北经济区将借鉴这些经验,在“后城市带”条件下和东北工业化与城市化现有规模基础上,努力探索一条工业化与城市化、城市与农村、资源与环境、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并举的科学发展之路,这对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必将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打破行政壁垒,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我国几十年来以行政区域规定或划分经济区域的体制,使各地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其思考的方式和角度往往不是从尊重和运用经济规律出发,而是习惯于从行政区域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我们应在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创新城市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消除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等方面应有一个根本性突破。特别是在调整经济结构、建立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为更大区域的城市群发展提供新的思路,这应是构筑东北经济区城市带所具有的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东北处于东北亚经济区的桥梁地带,周边5国处于不同发展梯次,东北地区南有日本、韩国和中国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东西有朝鲜、蒙古,北有俄罗斯远东等欠发达地区。在优化沈阳、长春、哈尔滨和大连城市产业布局的基础上,构筑东北经济区城市带,不仅能从整体上进一步优化东北地区国民经济结构,而且对于提升我国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建立国际区域经济新格局都具有重大意义。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作者王刚:抚顺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张一弓:大连海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