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分析报告:电力紧张冲击电解铝(2004.2.13)
2004年02月13日 14:42
69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基本面分析报告:电力紧张冲击电解铝
由于国内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持续升温,电力供需矛盾与日俱增。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大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电力紧缺,国家决定自2004年1月1号起,将工业用电每度电上调0.8分钱,电解铝工业 受到极大的影响。发展电力投资建设,保证经济正常运转,充分挖掘水力发电,借鉴国外电价定价机制,有效发展电解铝工业,提高国内电解铝的竞争力。
一、 电力短缺成为全球性问题
电解铝行业是耗能大户,俗称"电老虎",电力市场的波动会直接牵动电解铝生产。根据国际原铝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全球电解铝行业能源结构中,水电占49%,火力发电占36%,天然气占到9%,核能占5%,燃油占1%;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国家和非洲主要使用水电,亚洲国家主要使用火力发电。根据2001的生产数据来分析,南美洲电解铝厂90%使用水电,北美洲65%使用水电。
日本曾经拥有160万吨/年的原铝产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原铝生产国之一。20世纪70年代,全球爆发石油危机,能源价格大幅上涨,日本政府被迫关闭了几乎所有的电解铝厂,目前每年仅维持6000吨左右的产量。
过去三年里,因电力短缺问题,美洲、欧洲以及大洋州等地区的一些电解铝厂纷纷宣布减产或者停产。世界最大的铝业公司美铝近期表示,由于受到电力供应影响,公司计划于9月前大幅减产190,000吨/年。
二、国内电力紧张影响到电解铝生产
全国总发电量中,燃煤机组发电占到71%,水力发电占24.1%,核电、燃机和新能源发电占到4.5%。2003年下半年以来, 国内21个省、市、自治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缺电现象;第二季度,随着夏季的到来,居民和工业用电与日俱增,电力供应更趋紧张;第三季度,国内电力供应稍稍得到缓解,然而随着冬季的到来,居民取暖需求增加,煤炭供应紧张,部分水电站蓄水足,全国有13个电网出现拉阐限电,以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局面。作为耗能大户,电解铝厂首当其冲,生产受到威胁。一些地区在用电高峰,对高能耗企业制定用电最高上限,一些地区则通过提高电价来控制电力消费的过度膨胀。10月份以来,贵州省、湖南省、河南省、甘肃省、山西省等地一些电解铝厂由于供电不足,开始停产限产,一些计划年底投产的新建铝厂,只好推迟投产日期。由于电解铝行业属于高耗能行业,国内解铝的过快发展也激化了电力供需矛盾。近日,国务院召开专项会议,将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的过度投资。
相对于国际上一些电解铝厂来说,我国电解铝厂更多地依靠火力发电,国内吨铝电费占铝锭成本的比例为38%,而国外平均水平为15%左右,成本偏高。近几年,河南、山东等地出现一些煤-电-铝一体化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煤炭资源丰富,电价成本低廉的优势(这些铝厂电力成本较一般电解铝厂低50%左右)大力发展电解铝工业,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经济效益。但是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整体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届时,电解铝面临的最大考验,除了成本竞争之外,另一个核心问题将是环境保护。由于能源制约,环境成本偏高,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电解铝行业逐渐淡出本土,转向非洲、南美洲这样一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明显代表了这一趋势。为了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保证电力正常供应,国家一方面积极调整地区间电力供应不平衡的局面,优化电力结构,另一方面加大电力投资建设,加快水电、核电的建设步伐。
可以预见,未来那些依靠外购火力发电进行生产的铝厂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将是不可避免,而就近水力资源丰富、供电充足的一些电解铝厂将成为后起之秀。相反,那些原料匮乏,没有能源优势,环境污染严重的电解铝厂,在未来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势必被淘汰出局。
三、改革电价定价机制
在电价定价机制方面,尽管国内电力管理公司推行竞价上网,但是电力仍没有摆脱国家垄断的局面。西方发达国家电力管理公司一般实行两种定价机制:长期合同和零售价格。长期合同是基于电力成本,市场供需,电力管理公司同下游企业签订一年以上的电力供应合同,价格较为低廉;而零售电价则利用期货市场,随行就市,有时波动较大。国内一些能源充足的省份对高能耗企业实行优惠政策,但是电价仍然偏高,电解铝厂缺乏自主权。国内电力管理公司有必要借鉴国外发达西方国家成熟的定价机制,建立电力期货、期权电力金融市场,实现市场主体参与的竞争格局。近期,国家电监会下发了《关于建立东北区域电力市场的意见》,就体现了这样一个市场竞争机制的构思;可以预见,随着电力市场的成熟,国内电解铝厂在电力采购方面也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同样,在进一步降低电解铝厂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国产铝锭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将更加坚实。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