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价 急涨行情即将展开(2004.2.18)
2004年02月18日 10:6
770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铝价 急涨行情即将展开
近期,沪铝期价受消息面影响强劲攀升,并突破了2000年所创下的高点17500元/吨,而且持仓量猛烈放大,这显示随着价格的上扬,多空双方分歧日益加大。与此同时,LME铝价也一路攀升,并一扫2003年的颓势,铝价逼近了2000年所创下的高点1754美元/吨。后期铝价是否能进一步维持目前的良好势头,并走出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004年全球铝供应将受到限制,铝市有可能出现供需缺口
国际铝价在2003年之所以仅仅上涨了17%,与美元贸易加权指数下跌幅度相近,在于全球铝市场供应量的急剧膨胀,其中中国政府的政策导向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2003年全球原铝产量增幅的50%以上来自于中国,有关机构预计2004年原铝产量增幅的58%仍将由中国实现。但现实的状况可能使2004年中国方面根本无法实现铝产量的增长。
首先,全球氧化铝产能利用率在2004年将达到创记录的97.6%,接近满负荷状态,而2004年除中国以外将不会有多少扩张项目投产。预计2004年全球氧化铝产量将自上年的5465万吨增至5748万吨,主要是因为中国最大的氧化铝生产商——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扩张产能所致。春节过后国际氧化铝CIF报价已经达到了500美元/吨,并且还有可能进一步上涨。氧化铝的短缺以及价格的高企必然压缩铝实际产能的扩张。
其次,近两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短缺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而电力短缺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据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市场分析预测课题组的预测,2004年全国总体电力供需形势将比2003年更为严峻,2005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由紧张开始走向缓和,2006年全国电力供需基本平衡。短期内严峻的电力供应将提升电解铝的成本并且进一步遏制产能的提升。
第三,最近国务院明确表示将严格控制诸如钢铁、电解铝等产业的投资,这无疑将控制电解铝的产量。可以说2004年国内电解铝的产能扩张远不如预料中的那么多,甚至不排除出现下降。而国际上原铝的产能也将受到电力成本高企以及氧化铝短缺的影响而处于无法扩张的地步。
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以及全球经济的良好复苏,全球市场铝的需求量将出现显著的上升。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全球市场原铝的消费以每年6%的速度稳步增长,虽然在西方国家中,原铝的消费比重正在逐年减少,但中国、亚洲其他国家、独联体的比重逐年增加,中国占全球原铝消费的比重已从1998年的11%快速上升至2002年的16%。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房地产业和汽车工业发展的热潮带动了国内铝锭的消费,国内市场表现出良好的消化吸收能力,并极大地改变了全球铝锭市场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国铝锭市场的变化已成为国际铝锭价格波动不可忽视的力量。
国际铝业巨头和国际大型投机机构对铝价的控制
去年年中,LME市场出现了国际大户控制铝价被LME管理当局以及FSA调查的事件,虽然影响不大,但已经初步显露出国际大户对控制铝价的浓厚兴趣。大户操纵铝价的结果是LME原铝库存急剧膨胀,使铝的隐性库存公开化并造成库存的集中。据法国兴业银行的调查报告,国际铝业巨头嘉能可在去年上半年就已经控制了超过50万吨的铝库存,随着操纵事件的出现,控制量毫无疑问进一步加大了。原铝库存一旦被国际大户控制,价格的上涨就成为必然的。另外,鉴于目前国际氧化铝市场的满负荷运行的态势,任何氧化铝市场的风吹草动都将大大刺激铝价的波动。而国际矿产分布的特点又使得全球氧化铝产能集中在加勒比地区和澳洲,今年一月份,西方铝业巨头恺撒铝业透露其将其在牙买加的氧化铝精炼厂的股份转让给嘉能可,2月4日恺撒铝业进一步向美国联邦破产法院提出中止或者废弃80万吨低价氧化铝的供应合同。据有关交易商估计,这批合同中有40万~50万吨是与中国方面有关的,相当于2003年中国10%的氧化铝进口量。我们相信国际铝业巨头已经渗透到了氧化铝市场并且开始逐步通过对氧化铝供应的调控来影响原铝的价格,而做到这一点对其而言是轻而易举的。从LME铝市场的总持仓量以及3月合约所同时出现的30%以上多空部位持有者对峙的状况看,目前显然国际大户已经锁定了打击对象,从这个层面上看恺撒铝业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营造打击的氛围而已了。
鉴于LME铝价的K线形态以及基本面所阐述的事实,我们认为LME铝价很快将进入快速拉升时期,一旦1750美/吨价位的压力被突破,我们相信随后将考验2000美元/吨的整数关口。因此对于国内沪铝主力合约而言,任何低于18000元/吨的价格都可以被认为是买入的机会,甚至我们可以将这一价格上移至18500元/吨。
四川天元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