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报分析称内部原因将推动中国调整汇率制度(2004.2.19)
2004年02月19日 9:53
77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外报分析称内部原因将推动中国调整汇率制度
中国金属集团网
凤凰卫视2月17日消息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积聚的种种内部力量将推动监管机构重新评估铁板一块的人民币汇率体制。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它的松动已是必然趋势,问题只是时间的早晚。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欧盟和其他贸易伙伴近来纷纷指责中国,称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使中国出口得以迅猛增长。但是,萦绕在中国领导人脑海中的并非这些外部政治压力,而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隐忧。中国金融系统充斥著大量流动资金,去年现金量和私人储蓄激增20%,是经济增长幅度的两倍。因大量资金在手,银行放贷规模也在激增。去年全年大多数时间物价相对稳定,但到了12月份,一个月内物价上涨了6%。
高盛(Goldman Sachs & Co.)驻香港的中国经济学家梁红说,中国货币当局对经济的控制力正在减弱。
中国官员和经济学家们表示,面对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这些副作用,人民币实行的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却捆住了中国央行的手脚。为维护盯住汇率制度,保证人民币汇率随美元同步下降,中国央行不惜斥巨资干预市场,用人民币从商业银行大量买入美元,然后再向商业银行发行短期票据,从流通领域回笼资金。
央行差不多每周都要进行两次这样的操作,它希望以此应付还在大量涌入的外汇。去年中国外汇储备激增1,6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公民和中资企业,他们将大量资金从海外汇回国内,有些成为产业投资,有些则是希望在人民币升值时大捞一把。
经济学家们认为,在货币积累和信贷持续增长、通货膨胀也开始抬头的情况下,央行目前对是否上调利率感到左右为难。如果不上调利率,就会削弱政府控制通货膨胀、避免经济过热的能力。但如果上调利率,就会使国内利率与美国的低利率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从而将吸引更多资金流入,给人民币带来更大升值压力。
北京的一位外资银行专家称,投机商将面临所谓双赢的大好局面。无论是上调利率还是重估汇率,都会给他们带来大笔收益。
中国货币当局官员和政府领导人都在尽力削弱市场对重估人民币汇率的呼声。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否认即将调整汇率政策,就像很多国家在颁布新的货币政策前所作的一样。但中国政府很有理由按兵不动,与美元挂钩保持了经济运行的稳定。为中国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的许多跨国公司和投资者也都支持这种挂钩机制。据称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经济学家罗奇(Stephen Roach)去年12月与中国总理温家宝会晤时表示,中国应坚定地维护当前的汇率政策,中国总体贸易形势呈现微幅顺差就是人民币币值合理的最好例证。
但即使是政府领导人也暗示当前的情况可能需要调整,他们正在考虑各种措施。温家宝在本周一次高层经济官员会议上就表示,政府将维持人民币的基本稳定,并强调了“基本”两个字。他还表示,政府准备逐步完善汇率机制。
人民币汇率调整将是中国货币政策10年来的最大变动。中国最近一次调整会理政策是取消了内外有别的汇率双轨制,并使人民币兑美元在一个狭小的交易区间波动。温家宝本周的讲话尤为重要,因为中国央行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央行不同,在制定政策上没有自主权,更像是一个由政府授权的政策执行机构。重大事项的决策权都掌握在政府领导人手中。
然而,即使中国调整人民币汇率,其幅度也会很小。经济学家们表示,其他亚洲经济体可能会同步调整汇率,所以人民币的调整对美中贸易逆差和美国就业市场的影响都将微乎其微。去年美中贸易逆差估计高达1,200亿美元。一位中国官员表示,中国的改革一向都是很缓慢的,汇率改革也不会例外。
央行和其他机构的官员最近正在传阅麻省理工学院(MIT)经济学家多恩布希(Rudiger Dornbusch) 28年前发表的一篇论文,其主要观点是,面临币值调整压力的各国政府进行政策调整时的力度通常过大。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已经评估了一系列的选择方案,但没有一种能取得一致意见。委员会委员李扬反问道,谁能说到底哪种汇率才是最适合的?
据李扬和其他几位官员表示,央行考虑的几种措施中包括扩大人民币交易区间或者将人民币与几大贸易伙伴国的一篮子货币挂钩。但不管最终采取哪种方案,最初都将伴随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幅度大约在3%-6%之间。
讨论的意见似乎更倾向于人民币与一篮子货币挂钩,但一些人主张三管齐下,即调整兑美元的钉住汇率,再放宽浮动区间,然后逐步走向与一篮子货币挂钩。反对放宽人民币交易区间的人认为,目前大量流入的投机性资金会将人民币迅速推高到放宽后的区间上限,使放宽区间变得意义不大。支持采用一篮子货币的人表示,这会使人民币汇率政策变得更加灵活,监管机构可以调整一篮子货币的组成来稳定人民币币值。新加坡和印度采用的也是这种办法,当然他们的具体模式有所不同。
但是,更难以预料的中国政府会在何时采取行动。中国官员曾表示,今年国家金融改革最首要的任务是改革脆弱的银行体系,而非货币政策。中国政府从不愿意表现出屈服于压力的形象,因此很可能会静待各种猜测自行平息后再作行动。经济学家们预计,调整很可能会在今年下半年出现,如果中国的贸易顺差逐步走向平衡、甚至变为逆差,而且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暗示可能加息的话。这样,投资者就会纷纷撤离中国市场。
但是,中国或许已没有太多的选择。经济学家称,种种迹象表明,政府对银行和个人大举投资、信贷激增的控制力越来越小了。对房地产、钢铁和水泥等原材料行业出现投资泡沫的警告声半年来不绝于耳。央行旨在遏制信贷激增的新规定只收到了短期效果,过去几个月信贷又开始急剧增长。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中规模最大的中国工商银行(ICBC)本周承诺遵守政府制定的今年信贷增长不超过16%的目标,但国有银行的贷款或许并不是决定性的。一些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正大肆放贷,在信贷市场的占有率日益扩大。去年12月份政府出台了规定,在提高贷款利率方面允许放贷机构有更大的灵活性,这些小型商业银行于是抓住机会,开始向风险更大的小企业发放新的贷款。
来源:天琪期货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