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 再创新高不是梦(2004.2.26)
2004年02月26日 10:45
61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铜 再创新高不是梦
国际、国内铜价自去年11月下旬以来进入加速上扬阶段,春节后更是狂涨,近期沪铜动辄涨停已是见怪不怪了。沪铜的强劲上扬走势令不少投资者产生了恐高症,但是越是不敢买价格就越涨。目前有不少分析文章认为行情已经见顶,笔者认为行情不仅没有见顶,而且上行空间依然很大。这是因为近期铜价大幅上涨主要是受现货供应紧张所带动,虽然不排除炒作的成分,但价格基本上是反映了基本面的真实状况。目前现货供应紧张的状况不但没有很快得到改善的迹象而且愈来愈加剧,因此铜价只能继续大幅上行。虽然许多人对3436美元的目标价位不敢想像,但如果供应紧张的状况持续下去,铜价上探3400~3500一线并不是天方夜谭。
国内自2003年第四季度以来对精炼铜的需求一直很旺盛。今年春节之后,在国内供应不足、库存降低、需求增长等因素共同刺激下铜价快速上涨,国内用铜企业原料价格明显上升。尽管铜价连续上涨,但由于国内铜精矿依赖大量进口,进口铜精矿价格居高不下、铜的加工费用(TC/RC)却一直处于历史低位令许多冶炼企业被迫减产。目前,现货铜供应日益紧张,现货铜相对期货铜近月合约升水不断攀升,进口铜的近月对远月升水也出现了大幅度上升,其中3个月铜对15个月和27个月升水已经达到192.75美元/吨和324.75美元/吨,较春节前分别上涨了72美元/吨和113美元/吨。现货方面,上海铜价目前已涨到28000元/吨以上。随着铜价的持续上扬,国内铜消费企业已经慢慢认同了30000元/吨以上的价位。鉴于供应紧张的状况不可能很快得到缓解,国内铜价近期仍会维持易涨难跌的局面。
国际上,伊拉克战争以后美国经济复苏步伐一直在加速。美国经济咨商局近日公布的最新预测称,美国和全球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了真正的经济增长,并有可能出现自198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经济咨商局预计,2004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9%,而全球经济的增长率则会达到5%。虽然欧洲和日本经济将以3%以下的速度缓慢增长,但全球大部分地区都将以6%甚至更高的速度增长。这种速度反映了欧洲和日本经济的健康增长。随着世界经济日渐复苏,市场对铜等基本金属的需求明显增长。据预测,全球精炼铜用量的年增幅大约是7%,而2004年的第二和第三季度,该增幅将会达到7.5%~8%的最高水平。供应方面却出现了短缺现象,主要原因是铜精矿供应的短缺引起的。由于全球最大的几家铜矿出现了一系列的生产事故及罢工事件,因此2004年市场上将会损失大约47.5万吨的铜精矿。同时铜的加工费用(TC/RC)一直处于历史低位也降低了许多冶炼厂家的积极性,这是造成铜供应不足的另一个原因。麦格里银行的分析师指出,由于最近铜矿出现意外的减产,预计2004年全球精炼铜供应缺口将会达到50万吨,这将加剧供需矛盾。
由于铜矿减产、需求强劲等原因使铜库存出现迅速下降,LME库存目前已降至30万吨以下(这是199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去年年初的数字为85.5万吨),COMEX库存也降至25万短吨以下。随着铜供应的短缺,LME交割库中大约有40%的铜库存目前正面临着仓单注销,或者已经声明将用于出口,这使得仓储机构的实际铜库存要低于早前的预期。由于在快速发货的同时却没有新的铜来补充库存,因此各地的铜库存将会在不久后见底。另有消息报道,亚洲新加坡、韩国等地的LME仓库已经没有了铜库存,而从美国至亚洲的船运费用却在增加,令供应紧张的局面加剧。在LME铜库存继续下降的情况下,铜价可能很难扭转上涨势头。
美元走势是影响铜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在2003年内美元贬值幅度达到了30%以上,而且美国政府一再强调强势美元政策,但是美元贬值的趋势在2004年还是在延续。这是因为,美国政府在巨大财政赤字以及巨额减税计划面前惟一能够有效刺激经济发展的一个举措就是美元贬值了,与之相配套的还有低利率政策等。美元的长期弱势提高了美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降低了美国失业率,还大大减轻了美国债务负担,对美国经济走上复苏之路功不可没。美国大选在即,布什政府显然乐于看到美元的弱势。总体来说,在美国总统大选之前,美元可能会一直处于弱势当中。
基本面目前为明显的多头市场,很少有实质性的利空。笔者认为潜在的利空是3月20日的台湾公投及其可能引发的海峡两岸的政治危机,美国也有可能被牵扯进来。台海危机有可能成为本轮行情的重要转折点,这一点应该引起广大投资者的密切关注。
目前伦敦铜在2800美元一线获得了较强的支撑,在供应紧张的基本面推动下,预计期价后市很有可能超越3085美元的前期高点,不排除上探3436美元一线的可能;国内铜价也有望超越前期的历史高点32000元,再创新高。建议投资者继续保持多头思维,不可急于言空。
(东华技术部:025-84208666-1823、1826)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