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铜调整尚未结束(2004.4.8)
2004年04月08日 9:54
747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期铜调整尚未结束
从2003年10月份开始,期铜价格开始加速上扬,到2004年3月1日铜价达到本轮上涨的顶峰3057美元,随后期铜价格展开调整走势。综合各方面情况看,笔者认为源于3057美元的调整尚未结束。
1.期铜成交量的萎缩和持仓量的不足都显示了期铜价格处于调整态势中。在LME市场一般牛市状态中,期铜的总持仓维持在20万手以上,高峰时期铜的总持仓会达到24万手以上。但是自铜价创下3057新高后,期铜的持仓量就不断萎缩,2004年4月2日LME期铜总持仓仅有17.6万手;成交量也同样处于萎缩中,正常情况下LME总成交量一般在8万手左右,但现在的成交量只有6万手左右。成交量和持仓量的双双缩减,显示投资者对期铜价格后期走势持有不确定性的态度,市场的交易兴趣不浓厚。
2.上海铜和LME铜走势不一致。LME铜价在3月9日触及30日均线后的上攻始终未能得到上海铜的认可。牛市氛围下,相对而言上海铜价格基本上反映的是需求市场的信息,LME铜价反映的是供给市场的信息,需求市场的铜价对供给市场的铜价不认同,这也反映出交易商对期铜价格的分歧较大。上海铜价对伦敦铜价的跟跌不跟涨也能充分说明现在铜价的调整尚未结束。
3.基金持仓减少。在期铜价格的每一次上扬中,基金均扮演了行情的策动者角色。2003年5月开始基金在期铜市场上全面空翻多,2003年10月份在宏观基金介入期铜市场后,基金的多头头寸达到了6.7万手,基金的净多仓达到了创记录的4.8万手,随后铜价就开始了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从历史数据统计看,策动一波行情基金的净多仓需达到3万手以上。
从CFTC公布的COMEX市场持仓来看,在基金的多头持仓继续减少的同时,空头持仓明显增加。截止到3月30日,其非商业性多头持仓28782手,非商业性空头持仓14023手,净多持仓已经降到14759手的低水平。因此,在基金持仓没有出现明显增加之前,市场的上升能量将主要来自现货商的空头回补,其力度将较为有限,这从最近几日的铜价的上涨乏力中得到验证。大型基金的离场使得铜价的上攻力度有限。
4.3月份铜价并没有如市场人士想象中那样回调。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铜现货对3月期货(简称:铜0-3月)的升水不断扩大(见下图)。打开LME铜0-3月升水图可知,铜0-3月的升水在3月中旬有一波急速的上扬过程,这就限制了期铜价格的下跌。4月2日,铜0-3月的升水自112美元下调到60-70美元的区间内,显示挤仓行为己经接近尾声,后市期铜价格重新回归应是意料之中的事。
伦敦铜0-3月升水日K线图
5.以正确的眼光看待期铜库存的减少。现在LME市场上的注册仓单越来越少,LME的库存减至20万吨历史低位,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市场上铜供应缺口有多大。笔者更倾向于认为这不过是现货商将铜从交易所的仓库转移到了现货商的仓库中。如果符合3个条件,即低利率、金融动荡、商品期货价格处于牛市中,就会有现货商做金属融资这种业务从而锁定大量的现货。过去30年的市场供求关系告诉我们,铜的供给和需求基本上是稳定的。期铜价格在3000美元以上就属于高价区(30年来铜价真正站在3000美金以上的时间屈指可数),3000美元以上的价格有足够的动力去刺激生产商加快供给。退一步讲,即使现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真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打破了旧有的平衡,期铜价格有再上一个台阶的能力,那么在这个历史的高价区附近经历一番振荡也是不可避免的。铜价在连续上涨1000美元后,只回调200美元显然是不够的。
6.从相关市场的表现来看。外汇市场上美元持续走弱对前期铜价的上涨构成重要的支撑,同样美元的反弹走强也会对铜价构成压力。2004年以来,欧元对美元走势构筑了双头的形态后,欧元对美元并没有急速的下挫,在1.24的颈线位以下横盘,这也对期铜价格构成了短暂的支撑。从图形上看,欧元对美元依然处于弱势中。2004年4月2日美国就业指数好于预期使得FED加息预期加大而导致美元暴涨,可以预计后市欧元对美元跌破1.2的整数关对铜价将形成极大的压力。
7.铜价并没有破坏自3057美元以来的调整走势。铜价自2755反弹起,曾先后两次达到3000美元以上,但都没有破坏自3057以来的调整走势。依笔者的划分,铜价自3057-2755是大四浪调整的a浪,a浪是以3小浪的形式完成。2755-3030是大四浪的b浪反弹,同样以3小浪的形式完成,接下来铜价将会走出一个大四浪的c浪下跌。c浪下跌将会以5小浪的形式完成,下跌幅度将会远超过2755美元的位置,从而以一个完美的3-3-5平台调整浪的形式完成此波调整。
(东华技术部:025-84208666-1823、1826)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