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江西尽快启动新一轮全面探矿工程
2004年06月03日 13:46
91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专家呼吁江西尽快启动新一轮全面探矿工程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的江西,目
前可供经济发展所利用的资源储量越来越少,已出现“寅吃卯粮”的局面,相当
部分国有主力矿山后续资源形势严峻。专家呼吁,江西必须尽快启动新一轮全面
找矿探矿工程,以保证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所需的后续资源正常的储备量。
据江西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副局长韦星林介绍,我国在建国初期的一段时期非
常重视地质勘查工作,正是有了那段时期的大规模找矿、探矿工作,才为我国有
色金属工业的发展积累了厚实的后备资源。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由于
地质勘查经费严重不足等原因,江西的黑钨、铜、钽铌等70种矿产都没有新增
的探明储量。10多年来,江西的有色金属工业几乎是在吃老底。
业内专家把江西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可供性和保障程度概括为以下三点:一
是大部分有色金属主力矿山资源濒临枯竭,产能下降,矿产原料自给率下滑,
铜、钨、稀土、银、金等生产矿山保有储量及产量难以维持有色金属工业生产的
需要,并对有色金属工业安全运行和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二是业已形成的有
色金属工业的加工能力远大于矿山矿产品原料生产能力,铜等有色金属工业原料
对外依存度进一步加剧;三是由于地质勘查投入不足,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储量配
比不合理,保有的可利用储量严重短缺,一大批优质矿产资源地尚难开发利用,
现有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储量除钽铌外均不能满足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需
要。
专家分析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找矿工作的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性给地勘部门带来很大压力。长期以来,国
家对地勘部门一直按事业性单位的基数下拨资金。然而地勘单位工作人员大部分
时间都是在野外作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这些资金越来越
难以保证地勘工作的正常开展。就拿有5000余人的江西省有色地勘局来说,
从1999年开始,国家一直是按每人每年1万元的基数下拨资金,一年所有下
拨的经费只有5000万元,其中60%以上的要用在离退休人员身上。每年大
概只能挤出800万元进行探矿,这笔资金分到每个地质队的每个项目后就更少
了。中央和省里虽然都有矿产资源补偿费、地质堪查专项资金等资金补贴,但总
体上资金偏少,而且缺乏持续性。
二是矿业权管理过于呆滞,探矿权设置的门槛过高,真正的矿业权市场还未
形成。目前地勘部门在勘探地设置探矿权有很多困难,阻力主要来自于地方政
府。地勘部门选中一个勘探地往往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选中后却由于地
方政府的阻力或省级相关管理工作的不透明,而无法取得探矿权。另外,在矿业
权管理中国土资源部门常常灭失探矿权的恢复。曾经经过地勘部门考察登记过的
矿产资源区,由于资金等问题暂时不能进行勘探,一段时间后,当地勘部门要求
重新进行勘探时,国土资源部门就不允许进行登记了。江西地质勘探人士认为,
江西的这种做法有违国家有关规定,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勘部门的勘探工作。
三是投资政策的不明朗,使部分国外投资探矿的投资者望而却步。根据我国
最新的《外商投资指导项目》,外方投资探得的矿产资源可优先拥有其采矿权。
“优先拥有”和“拥有”毕竟是两个概念,不少外商担心,探出矿后,由于受到
技术条件等不明因素的限制而无法取得探矿权。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他们在我
国投资探矿的积极性。
因此业内专家呼吁,江西必须尽快全面启动进一步勘查有色金属优势矿产资
源的工程,从而掀起新一轮探矿、找矿高潮。专家们认为,启动优势矿产资源勘
查工程的关键在于加大勘查资金的投入,对此他们提出了如下建议:
江西可利用与中央分成所得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建立专项地质勘查基金,用
于铜、钨、金、银、稀有稀土等优势矿产的地质勘查,并在国家出资的矿产地质
勘查项目立项上向此类项目倾斜。
实施全球资源战略,鼓励和支持省内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到国外勘查、开发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通过风险勘探、投资办矿、签订
长期供货合同、承包建设等,多渠道增加江西所需铜、铝、钴、锆等原料的供
应,缓解有色金属工业矿产原料短缺的矛盾。
积极探索建立矿业风险资本市场。加快培育矿业权市场,鼓励矿权流转,用
活沉淀的地质勘查资料;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寻找地勘单位与有色矿山企业
合作的途径,实现优势互补;合理减轻矿山企业的税赋负担,分离矿山办社会的
功能,鼓励矿山投资开展矿产资源勘查。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