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造"迎难而上 工业企业努力突破发展瓶颈

2008年07月23日 8:55 423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成本上涨、油价飙升、汇率变动、竞争加剧……今年上半年,面对一系列棘手难题,沪上工业企业正克服各种困难,突破发展瓶颈:
  1—5月份的统计数字显示,上海6大重点工业行业完成总产值6433.14亿元,同比增长16.6%;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完成3100.15亿元,同比增长20.5%;
  新鲜出炉的行业快报更显示,上汽集团上半年销售汽车达99万辆,创历史新高,继续保持国内市场第一;上海船舶企业上半年完工300万吨船舶,同比增长45%,产值增长40%以上……
  压力之下的增长,来之不易。“上海制造”必须迎难而上。

化解成本压力
  “涨!涨!涨!”———整个上半年,记者在采访时听到最多的,就是企业对成本上涨的担忧。
  国际铁矿石价格一路飙升,同比上涨50%、上涨71%、上涨80%,巴西、澳大利亚等矿业巨头开出的价格一个比一个高;国际原油价格如同坐上直升机,从100美元/桶到120美元/桶,再到140美元/桶,令人瞠目;而煤炭、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和燃料价格上扬,劳动力和土地的商务成本居高不下。今年上半年,上海工业企业面临着近年来最大的成本危机。
  化解成本压力,不能把成本简单地转嫁到产品上。“上海制造”从技术和管理入手,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资源能源,力争把成本上涨带来的影响减到最小。
  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通过多种手段缩短建造周期,节约成本。几年前,外高桥公司建造17万吨级散货船的船坞和码头周期分别需要369天和109天,而如今,都缩短到了50天之内,公司今年上半年的产量已超过去年全年。
  宝钢集团堵住作业过程中的“能耗漏洞”,使节能降耗理念深入人心。宝钢分公司条钢厂合理安排行车运行次数,减少空车运行次数,不用任何投入,就使行车运行电耗下降了16.7%,一年可实现降本增效100余万元。
  上海三菱电梯公司实施精细化管理,突破原本每年2万台的生产设计能力,今年有望年产3.2万台电梯,使得每台电梯平摊的人力成本、管理成本得以降低,抵消原材料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了产品竞争力。

力争自主创新
  应对挑战,克难奋进,还要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今年上半年,“上海制造”通过发展核心技术,把一个个新产品推向市场。
  近来,上汽集团的各款自主研发新产品集中面市:5月26日,上海通用新凯越上市;6月19日,上汽荣威550上市;6月23日,上汽名爵3SW上市;6月26日,上海大众LAVIDA朗逸上市。与以往的新车型不同,这四款新车都深深打下了上汽自主创新的烙印。新凯越的外观和内部改进主要由泛亚技术中心完成,朗逸是上海大众20多年来第一款完全依靠自主研发的产品,而荣威550和名爵3SW则由上汽集团自主掌控。
  在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上,“上海制造”注重切合市场实际的需要。以电站设备为例,上海电气针对目前电厂环保节能要求日益增强的实际,研发电站设备脱硫脱硝技术,为全国各地电厂“割掉黑尾巴”;振华港机公司在主导全球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市场基础上,将集装箱起重机的研发能力“嫁接”到海洋工程上,瞄准目前海上起重机的市场空白,相继推出2500吨、7500吨海上起重机,形成又一大全新产品系列。
  中央在沪企业和市属大集团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本市各区县也纷纷推出新措施,鼓励区域内工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逐步形成良好的自主创新氛围。松江区制定出台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若干意见》,积极推进市、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已创建区级企业技术中心29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21个,拥有自主创新产品272个。

聚焦大项目
  发展先进制造业,核心是提高竞争力,重点是抓项目。“上海制造”力求聚焦国家战略,抓大项目,上新台阶。
  5月初,作为大飞机研制主体的中国商用飞机公司在上海成立,给“上海制造”带来巨大的机遇。一架大飞机有300万到500万个零件,既有超大型锻件,又有十分精细的轴承,对于上海原有的钢铁、合金等原材料工业和机床、轴承、仪器仪表、大型锻造设备等装备行业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飞机项目刚刚启动,诸多上海企业已行动起来,瞄准大飞机未来需求进行产品技术攻关。
  郊区发展先进制造业也大有可为,长兴岛、南汇临港等地区,全新的超大规模制造基地正在崛起。长兴岛造船基地一期工程已全部竣工,形成400万吨船舶的生产能力,2012年完全建成之后,将年产1200万吨船舶,成为世界第一大造船基地,完全有能力生产30万吨油轮、10000箱集装箱船等全球顶级船舶产品。正在建设的规模空前的上海电气临港基地,将成为我国核电设备生产的一大中心,可制造100万千瓦级压水堆的核岛主设备、170万千瓦第三代压水堆常规岛半速机组等。今年4月,上海电气一举拿下国内百万千瓦级核电常规岛最大订单,与阳江核电公司签订6套常规岛汽轮机发电机组制造合同,合同金额为50亿元。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