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奋进中的抚顺工业

2008年07月25日 10:27 590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大地吹起了改革的春风,辽宁抚顺工业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三十年中,抚顺工业犹如一艘大船,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奋勇的扬帆前行,历经了市场经济的洗礼与磨练,经受了改革带来的阵痛和经济波动带来的冲击,不断更新观念,加速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提高各行业、各企业的素质与实力,克服重重困难,较好的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逐步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了工业经济逐年持续发展。

 

  抚顺工业改革发展历程回顾

 

  一、总量规模日益壮大,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三十年来,抚顺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7年底,全市共有工业企业4279家,比1978年增长4.1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80家,共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87.1亿元,比1978年增加544.4亿元,增长12.7倍。

 

  三十年来的发展轨迹显示,抚顺工业经济的增长曲线受内外环境的影响,虽有些波动,但总体上保持着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2007年,抚顺规模以上工业共完成总产值979.2亿元,比1978年(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934.7亿元,增长21倍,平均每年增长11.2%,也就是说,以现在的生产和速度,只需要不到17天的时间,就可以创造出1978年一年创造的产值。

 

  二、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生产能力有所调整

 

  伴随着抚顺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实现了大幅增长,有力的支援了地方和国家的经济建设。2007年末,在上报的产品品种中,发电量达到118.5亿千瓦小时,比1978年增加43.6千瓦小时;生铁产量270.5万吨,比1978年增加256.4万吨;粗钢313.7万吨,比1978年增加273.9万吨;钢材266.9万吨,增加243.4万吨;汽油200.2万吨,增加80.4万吨;有色金属13.1万吨,增加3.6万吨;水泥214.7万吨,增加151.7万吨;化学纤维3.97万吨,增加3.9万吨;交流电动机73.5万千瓦,增加58.9万千瓦。

 

  随着国家对煤炭、钢铁等部分行业调控政策的逐步落实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一些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也有所调整。2005年以来,抚顺逐步加大煤炭企业的资源整合力度,关闭了一批小型煤矿,加之近年来煤炭资源的逐步枯竭,原煤生产能力逐年下降,2007年,抚顺市原煤年生产能力为647.9万吨,比1978年的859.1万吨减少了211.2万吨,下降24.6%,能力利用率为80.9%,比1978年下降56.6个百分点。随着原煤等资源型产品生产能力的衰退,一些产品的生产能力也有所提升,其中:粗钢453.0万吨,比1978年增加399.5万吨,增长7.5倍;钢材年生产能力300.4万吨,增加262.0万吨,增长6.8倍;发电量217.4万千瓦,增加118.1万千瓦,增长1.2倍;焦炭44.0万吨,增加16.0万吨,增长60.1%;电解铝14.0万吨,增加4.1万吨,增长42.1%

 

  三、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经过三十的改革和发展,工业依然是抚顺市国民经济赖以前进和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带动全市整体经济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78年,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为77.9%。近年来,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份额有所下降。2007年,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36.4亿元,占全市GDP43.2%,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8.2%,拉动GDP增长12.3个百分点(2007年全市GDP增幅为16.1%)。不难看出,工业仍然占据着抚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力位置,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为抚顺市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效益也有所提高,为地方和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资产贡献率达5.1%,比1998年提高3.9个百分点。

 

  四、轻重比变化不大,重化工业特点仍然比较名显

 

  改革开放以后,抚顺工业一改“傻大黑粗”的单一产品形象,逐渐形成了轻重产品并举、军工产品民用产品齐发展的多花色、多款式、多规格的产品结构和体系,轻重工业的比例一度从1978年的991变化为1998年的3268。近年来,随着像装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等一些重工业行业的快速发展,抚顺市重工业的比重又有所上升。2007年,抚顺市重工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876.2亿元,比1978增加835.7亿元,轻重工业比重为10.589.5

 

  五、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

 

  抚顺市工业结构的调整是伴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变化而进行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的微观基础发生了深刻而又持久的变化,如今,抚顺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国企改革成效显著,所有制结构呈多元化

 

  抚顺号称拥有煤、油、电、钢、铝“五大金刚”,哪座“金刚”都是“国字号”,中小企业也大都如此,因此,抚顺国有工业企业的份量很重。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建立,抚顺这个国企大市却步履蹒跚,许多国有工业企业纷纷陷入亏损“怪圈”,一些企业甚至资不抵债,濒临破产倒闭边缘。面对这种尴尬与窘境,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抚顺市委市政府迎难而上,奋力攻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革,终于从“山重水复疑无路”逐渐走向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抚顺市政府“2005年攻坚,2006年扫尾”的战略部署下,抚顺市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采取了“一企一策”的方式,有的放矢地确定改制模式。比如:对新抚钢等可以迅速做大做强的企业,重点选择有经济实力、有产业发展前景的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转让进行股份制改造;对能够做大做强,但问题又比较突出的抚顺铝厂等企业,首先是加快内部整合,实行主辅分离和剥离人员,通过优化重组上“大船”,提高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对抚顺挖掘机公司等资不抵债,但资产盘活潜力较大的企业,在妥善安置职工的基础上,实行破产重组或承债式整体兼并,培育新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对抚顺煤气总公司等公用企业的改革,在保证政府调控能力的前提下,引进知名大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社会服务功能和质量等。几年来,成功引进了唐山建龙、中铝公司、中国有有色集团、中国燃气等一批战略投资伙伴参与了抚顺国有工业企业改制,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改制后的工业企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2006年,改制后的抚顺新钢铁有限公司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56.5亿元,同时扭亏为盈,实现利润3.1亿元,利税总额5.7亿元,成为抚顺的利税大户;改制后的抚顺挖掘机有限公司连续几年生产快速增长,2005年,2006年,2007年该企业的产值增速分别达到68.8%62.7%99.1%

 

  如今,抚顺工业已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工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经济结构,逐步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2007年底,在抚顺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共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0户,占规模以上工业单位数的6.4%,比1978年的28.9%降低22.5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总产值646.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6.0%,比1978年的93.4%降低了27.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共拥有私营企业568户,完成产值133.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3.7%,从业人员占26.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1户,产值21.7亿元,占2.2%,从业人员占3.5%;外商投资企业67户,产值56.5亿元,占5.8%,从业人员占7.9%

 

  (二)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抚顺工业由煤而兴,但近年来,随着煤炭储量的减少,开采年限的临近,抚顺煤炭工业的优势有所减弱,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结合抚顺工业经济实际,不断深化“由资源型城市向资源深加工型城市转变”的发展思路,有力的推动了抚顺工业的战略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

 

  1、八大优势行业发展迅速。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进行,如石化工业、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电力工业、装备制造业、建材工业等一些行业占据了抚顺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地位,成为拉动抚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07年八大优势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962.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8.3%

  

2007年抚顺规模以上工业八大优势产业比重

                                                                            单位:%

行业名称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石化工业

52.7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

18.8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

5.0

电力工业

3.7

煤炭工业

3.7

装备制造业

8.0

建材工业

2.8

农产品加工业

3.6

 

 

  2、资源深加工业发展初现成效

 

  在优势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抚顺以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加快资源精深加工步伐。着力发展精细化工、日用化工和塑料等行业,抓好精细化工园建设,促进催化剂、表面活性剂和蜡制品等产品的开发的项目建设。同时,围绕油母页岩和煤矸石、粉煤灰等二次资源,进行资源综合利用,逐渐实现工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如今,抚顺向资源深加工型城市的转型已初见成效。2007年,抚顺资源深加工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45.3亿元,同比增长15.3%,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2%。其中农产品深加工业完成产值37.0亿元,占全市资源深加工行业总产值的10.7%;石化产品深加工业完成产值95.6亿元,占资源深加工行业的27.7%;钢铝产品深加工业完成产值202.0亿元,占58.5%;油母页岩及煤制品深加工业产值10.6亿元,占3.1%

 

  (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力提高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使企业基本建立了以资产为纽带的资本运营机制,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组织结构优化,竞争力提高。企业平均年创造产值由1978年的532.3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3亿元。涌现出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中国有色集团抚顺红透山矿业有限公司、抚顺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成为抚顺工业经济的中流砥柱,体现了工业企业的竞争力和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2007年抚顺共有大中型企业58家,其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和拥有资产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0.4%83.5%

 

  六、工业生产设备不断更新,名优产品层出不穷

 

  2007年抚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达到587.1亿元,人均装备36.0万元,固定资产净值348.6亿元,固定资产新度系数为0.59。近几年来为进一步推进工业强市的基本方针,投资兴建了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在些重大项目中,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改造、新钢铁有限公司搬迁改造、抚顺铝厂改造最具代表性,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将进一步加强抚顺地区工业经济的实力。

 

  随着工业装备水平的提高,工业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新产品不断涌现。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6.6亿元,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63.6%,专用设备制造业占18.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4.8%。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名优产品,中油抚顺石化公司生产的365个牌号的石油化工产品畅销国内外,洗涤剂原料占该品种全国市场份额的50%,全精炼石蜡产品更是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抚顺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钢材产品畅销全国,远销韩国、日本、印尼、斯里兰卡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抚顺钛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海绵钛产品,其质量已达到并超过美国ATSM和日本JIS优质钛的标准,是国内军工产品的唯一定点生产厂家,为我国卫星、运载火箭、洲际导弹以及神舟“五号”、“六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抚顺挖掘机有限公司生产的抚挖大吨位履带起重机被国家体育场“鸟巢”、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工程等一些重大建设项目所采用。到2006年底,抚顺共拥有国家级名牌产品1种,省级名牌产品10种,市级名牌产品40种。

 

  七、外向型工业发展良好,出口创汇能力增加

 

  近年来,抚顺市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2007年,抚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出口交货值42.7亿元,占规模以上销售产值的4.5%。全市780家规模以上工业共有68家企业的产品走出国门。有9个大行业的产品出口交货值超1亿元。出口交货值居前五位的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3.1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7.9亿元)、石油加工、烧焦及核燃料加工(7.0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6亿元)、工艺及其他制造业(2.5亿元)。

 

  改革发放以来,抚顺市工业不管是发展速度还是结构调整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抚顺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抚顺市工业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而且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对抚顺市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实现抚顺工业大发展任重道远。所以,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正视困难,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差距。要充分抓住国家全面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支持这一发展契机,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策划重点发展项目,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抓住省委、省政府推进沈抚同城化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融入沈阳经济圈。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抓住集约度高的优势资源构筑和拉长产业链,以产业链延伸求扩张,从而促进抚顺工业经济新一轮的增长。我们相信,抚顺工业必将突出重围,在新时代的跑道上,张开沉重的翅膀,实现又一次骄人的起飞。(辽宁省统计局)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