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伟业景川国际铜市技术解盘

2004年06月17日 9:22 80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09年以前综合信息

[机构看盘]长城伟业景川国际铜市技术解盘   经过前一个交易日的大幅上涨之后,昨晚国际铜价进行的修正。美圆一改前一个交易日的大幅滑落的格局,昨晚出现了强劲的反弹。市场关注美联储的褐皮书,褐皮书提到美国4、5月经济继续强劲扩张,就业改善,多数地区雇佣加速,薪资和收入上升压力十分小,很多地区联储报告消费者物价“温和上升”, 数地区输入价格指数上涨,包括能源、建筑材料和钢铁,多数地区制造业活动水准继续上涨,多数地区联储零售销售平缓或出现增长,经济和就业情况持续改善。而对于外汇市场而言,褐皮书对欧元的观点对市场施加影响,其中提到欧元兑美元依旧承压,让市场感到了欧元的压力,而美圆即借机上行。另外,继美国公布其CPI大幅上涨之后,欧元区的CPI同样创出新高,欧盟统计局周三公布的报告显示,欧元区5月消费者物价指数月率上升0.3%,年率上升2.5%,年率增长速度为2002年3月来最大。 经济学家称,此次的数据同之前市场的预期保持一致,但高於欧洲央行的通胀目标。 欧盟统计局官员称:“原油价格上涨已经开始在通胀中显示出来。” 报告显示,欧元区5月能源物价月率上涨2.5%,年率攀升6.7%。其中月率增长幅度为2003年1月来最大,年率增长幅度为03年3月来最大。 除未加工的食品和能源外的核心消费者通胀在5月较前一月增长0.1%,年率增长2.1%。美国的经济增长得到了来自欧元区的呼应,而亚洲经济同样处于强劲增长之中,全球经济总量的不断上涨,必将带动消费的强劲增长。美国股市总体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势,也透视出对经济的乐观情绪。有色金属也在调整中保持着谨慎乐观的基调。在前一个交易日大幅上涨之后,昨日的小幅回落除受到美圆的影响之外,其出现一定的修复也在情理之中。   笔者对于国际铜市场在经历了一个波段的下跌之后,在时间与空间发生共振的作用下,展开新一个波段上升的观点继续坚持。笔者多次提及的2480美圆的下跌目标位在经历了两个波段的下跌之后,仍然固若金汤,其支持力已经显露无余,而再一次共振使得铜价在不断测试30日平均成本的前提下,将目光投向了60日均线。在小幅回落之后,铜价将很快对30日均线进行再度测试,笔者认为攻克的可能性居大。   有关消息:总部位于澳大利亚的咨询机构Urandaline Investments董事总经理Mike Komesaroff表示,中国铝产能过剩的情况将在2008年变为短缺310万吨,因紧缩的政府政策以及电力和原材料的短缺束缚了该行业的快速扩张. Mike Komesaroff称,从2003年底算起,五年内中国铝的总产能将仅增长6.4%至883万吨,远低于1990年代近20%的年增长率. Urandaline预计,到2008年之前,中国将新增至多200万吨产能,现有生产设施通过提高效率再提高产能8万吨. 但该机构指出,同时将有约155万吨的产能被关闭,从而产能净增量仅为53万吨. 在将关闭的产能中,95万吨使用过时的索德伯格(Soderberg)技术的产能预计在2005年底之前关闭.在2006年底之前,超过60家,总产能约60万吨的小型铝厂亦将关闭.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穆怀朋在日前举行的“光大2004中国投资论坛”上说,央行是否加息,需要观察6、7、8月份连续的物价变动水平之后,才有可能做出决定。   昨晚为本月的第三个周三,由于现货月的持仓偏小,市场受交割的影响不大。而新进入的7月合约同样由于持仓的偏小将对于铜价的运行难以施加影响,现货升水的小幅回落即现现出这样的特征。格林斯潘的讲话对于大幅加息的忧虑有所消散,而中国的加息有可能推迟到8月份之后也对铜价展开区间的反弹提供了空间。对于铜价的两次探及低点后的回升,笔者仍然将其定位为总体振荡行情的一部分,市场仍然有可能在克服30日均线的压力后,测试60日均线,但从目前情形来看,铜价比较难以克服60日平均成本的压力,短线在10日、21日以及30日均线明显交织的情况下,铜价在此收到一些压力是正常的现象,而昨日成交的萎缩显示调整的意味较为浓厚,分时结构上显示,短线正从空头控市向多方控市的转变之中。日线级别上看,布林通道开始收口,铜价的下轨与中轴之中,提示铜价的强势仍然没有形成,摆动系从弱势区掉头向上,同样显示其反弹的特征。而从周边上看,美元的反弹给予铜价以压力,而美国股市的造好对商品的运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相关品种的铝以及镍的强劲反弹同样对铜价起到了提携作用。   总之,国际铜市场在经历了两次探及低点之后,在时间与空间发生共振的作用下展开了反弹的行程,30日均线将是市场运行所要攻克的目标。中线的振荡格局是市场运行的主基调。(景川)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