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寻“墨”记——江西省地质局地信大队南城县鸡公山晶质石墨矿普查项目纪实

2025年11月27日 11:18 12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有稀土   作者:

2025年2月,春寒料峭,赣东大地还裹挟着冬日的严寒。

江西省地质局地信大队地环探测院的地质工作者们背起行囊,告别亲友,奔赴江西省南城县鸡公山。这里,是地质勘查项目“南城县鸡公山晶质石墨矿普查”的主战场。他们的使命,是查明石墨矿体的分布、规模、质量特征和估算资源储量。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南方山区地质条件复杂的多重考验,这群地质人以山为家、以矿为友,在深山密林中开启了一场艰辛却热血的寻“墨”之旅。

风餐露宿:用脚步丈量山河

用坚守捕捉矿踪

地质填图,是找矿的“先行兵”,也是这场征程中最艰难的开篇。

鸡公山,山高坡陡,多数山体坡度超40度,地表被密不透风的灌木与荆棘全覆盖。队员们每人背着沉重的地质包,用砍刀在荆棘丛中硬生生开辟出一条“路”。

锋利的荆棘毫不留情地划过衣袖,在手臂上留下一道道深浅不一的划痕,汗水浸透的工装干了又结出白盐,贴在皮肤上又痒又涩,可没人停下脚步。“山里的路,走一次就记在心里了。”队员金昊笑着说,露出的胳膊上还留着新鲜的划痕。更棘手的是,晶质石墨的矿化现象大部分藏在基岩中,矿化点常被残坡积层覆盖。队员们只能趴在陡峭的山坡上,用地质锤一点点敲开岩石,用布满老茧的手扒开碎石,仔细观察岩矿石特征。

“有一次,金昊为了敲开一块坚硬的岩层取样,崩开的碎石片直接刺进他的手指,鲜血一下子就喷了出来。”项目技术负责人罗威麒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语气里满是心疼,“山里没有急救包,我们只能用干净的衣角简单包扎,他咬着牙说‘没事,不影响干活’,就又继续趴在坡上记录数据了。”

山里的天气变幻莫测,前一秒还是晴空万里,下一秒就可能暴雨倾盆,队员们宁愿自己淋成落汤鸡也要保护好野外原始资料。雨水让本就陡峭的山路变得湿滑泥泞,队员们只能手脚并用攀爬,稍有不慎就会滑倒。

除了恶劣的环境,意外也时常猝不及防。有队员不小心踩中村民布设的捕兽器,铁齿夹住了脚,疼得直咧嘴,大家小心翼翼地合力掰开捕兽器,处理后又继续前行。遇到挂在枝头的马蜂窝,只能屏息凝神绕路而过,生怕惊扰了蜂群。

白日的野外作业早已耗尽体力,夜晚的驻地里,却还有另一番忙碌。

项目驻地偏远,为了节约开支,队员们便轮流下厨,土豆、白菜、挂面成了餐桌上的“常客”。“我们都是自学成才的‘大厨’,虽然菜样简单,但大家一起吃,就觉得特别香。”队员姚旭威笑着说。

吃完简单的晚餐后,队员们围坐在一起,摊开地质手图和野外记录本,逐点标注岩性、构造和矿化迹象。“每一个数据都不能错,每一条界线都不能偏,这关系到矿化体圈定的精准度,影响后期工程布置的准确性。”罗威麒反复叮嘱大家。直到深夜,驻地的灯光才渐渐熄灭,而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队员们又背着地质包,伴着晨露出发了。

日复一日,他们用脚步丈量着鸡公山的每一寸土地,用坚守捕捉着每一条微弱的矿化线索。

槽探攻坚:14天坚守

于岩石中觅曙光

槽探,是发现矿物露头、圈定矿体边界的重要地质手段,每一寸挖掘,都凝聚着队员们的汗水与期盼。

鸡公山的变质岩层硬度很高,且多分布在陡坡上,“无处下铲、难控深度”成了最大难题。洋镐、铁锹,一镐一铲地凿击岩石,有时一镐下去,只留下一道白痕,手掌震得发麻。

槽探作业有着严格的规范要求:深度需严格控制在3米内,揭露基岩厚度大于0.3米,槽壁必须平整,才能清晰观察岩层变化。队员们蹲在狭窄的槽底,小心翼翼地清理碎石土,用地质锤敲开岩块,逐段记录地层岩性、产状及矿化现象,哪怕发现一丝石墨鳞片的微光,都要反复确认、仔细标注。

然而,找矿之路从无坦途。

在鸡公山一处矿化标志地层出露区,队员们带着前期地质填图的预判,满怀期待地开挖槽探。可一天天过去,一镐一铲挖下去,带出的全是无矿化的灰白色围岩,连一丝石墨的痕迹都没有。14天,两条探槽静静躺在陡峭的山坡上,仿佛在无声地考验着大家的耐心。

队员们脸上的兴奋渐渐褪去,疲惫与焦灼爬上眉梢。

“是不是我们判断错了矿体的走向?”“这样下去,会不会耽误整个项目进度?”私下里,有人忍不住小声嘀咕。连续的高强度劳作与毫无进展的结果,让团队的士气跌到了谷底。

关键时刻,罗威麒率先打破沉默。他拍了拍身边年轻队员的肩膀,声音沉稳而有力:“我们搞地质的,谁没经历过‘竹篮打水’?当年前辈们找矿,连着数月挖不到矿都是常事,这点挫折算什么!”他拿起摊在地上的地质资料,指着上面的编录资料及岩石照片,“你们看,这里的矿化标志层很明显,岩层产状也和前期分析一致,矿化线索一定就在附近,说不定再往下挖半米,就能有突破。”

“对,不能轻言放弃!”“咱们再仔细核对一遍资料,调整下槽位!”队员们你一言我一语,相互打气鼓劲。温暖的话语像一股暖流,驱散了心中的阴霾。大家重新打起精神,有的核对地质数据,有的调整槽探位置,再次扛起工具走进探槽。镐头撞击岩石的声响,在山谷中回荡得愈发铿锵有力。

坚守终有回报。通过对槽探数据的反复对比分析,队员们精准圈定了矿体的走向与延伸范围,为后续钻探工程的布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大家望着亲手开挖的探槽,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首钻见矿:深地100米

那抹“墨色”动人心

钻探,是找矿的“关键一锤”,更是验证前期成果、探明矿体深部延伸的核心环节。

“精准控钻”是这场硬仗的重中之重——晶质石墨矿矿体及围岩具有较大的硬度差异,钻孔角度如果有偏差,都可能与矿体擦肩而过,队员们守在钻机旁,及时测斜,确保钻孔质量。

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每一段岩芯,都要仔细测量长度、仔细观察。每一组数据,都要与前期地质资料比对,反复校准钻孔轨迹。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项目首个见矿钻孔的岩芯管被缓缓提出地面。钻探平台上,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紧紧盯着岩芯箱。当深灰色的石墨片岩随着岩芯箱的打开映入眼帘时,紧绷的神经瞬间松弛,队员们眼中迸发出难以掩饰的光亮,压抑已久的激动再也按捺不住。

“是石墨!真的是石墨!”有人忍不住欢呼出声。

队员姚旭威小心翼翼地取出含矿岩芯段——岩芯表面还带着地下100米左右深处的湿润与微凉,用指尖轻轻一捻,细碎的石墨鳞片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触感细腻而顺滑。

大家纷纷围拢过来,有的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岩芯。还有人趴在记录册上,快速标注位置、岩性与矿化特征,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都透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与喜悦。按照规范,他们在矿化层不同深度对矿化段进行系统采样,再小心翼翼地装入写好编号的样品袋中。每一个动作都格外轻柔,仿佛手中捧着的不是岩石样品,而是整个团队数十个日夜的期盼与梦想。

“固定碳含量及石墨片度都达标了!”当初步检测结果传来时,那些翻山越岭的奔波、风雨中的坚守、调整钻孔的纠结,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满腔的欣慰与感动。

截至目前,这支寻“墨”队伍已完成地质剖面测量3.496千米,地质填图面积10平方千米,开挖槽探15条,采集各类样品127件,完成钻井3孔。

每一个成果的背后,都是地质人用汗水浇灌的结果。每一次突破的背后,都凝聚着他们对地质事业的热爱与坚守。在鸡公山的深山密林中,这群地质人还在继续前行,他们用青春与热血,在赣东大地书写着找矿人的初心与担当。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