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为纽带 筑安全诚信之基—— 中冶铜锌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纪实

2025年11月20日 15:11 13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镍铅锌   作者:

作为最早“走出去”的中央矿业企业、“一带一路”的早期探路者,中冶集团铜锌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铜锌”)的海外实践堪称一部矿业跨文化管理的探索史。从巴基斯坦到阿富汗、厄立特里亚等国的矿产资源开发,中冶铜锌不仅肩负着“矿业报国、矿业强国”的初心使命,更直面着不同国家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文化价值观与治理机制的碰撞。中冶铜锌将“诚信”从道德范畴升华为管理范式,开辟了一条超越文化对立的实践路径——通过制度设计中的文化敏感性、执行过程中的利益共享、教育传播中的情感共鸣,最终在“一带一路”的多元语境中构建起安全诚信共同体,为中资企业海外安全治理提供了实践路径,逐步打造“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本质安全型示范企业,树立海外矿业安全管理成功典范。

一、因地制宜:分析境外矿山安全管理文化差异

在安全生产领域,不同国家管理模式、文化价值观与治理机制的碰撞尤为显著,中国企业强调集体主义与制度刚性,而境外矿山所在国往往更注重个体权利、传统习俗与本土规则;中方管理人员习惯“令行禁止”的垂直管理,当地员工却可能因文化隔阂产生天然的抵触情绪。这种差异不仅导致安全管理成本攀升,更可能演化为跨国企业安全治理的共性难题。以中冶铜锌长期运营的巴基斯坦山达克项目为例,当地社会以土邦酋长制为核心治理结构,土地征用、社区关系等均需依托部族社区权威;而中方管理团队最初以国内“自上而下”的行政化模式推进安全规范,遭遇了执行效率低下、员工消极应对等困境。究其根源,表层的管理冲突背后是深层的文化分野:中国安全生产文化强调“生命至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通过严格的制度约束与责任追溯实现风险控制;而当地员工更倾向于将生命安全视为宿命,对刚性制度的服从度较低,这种差异成为中资跨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共性问题。

二、探本求新:明确安全诚信重要文化意义

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时,基于对中国和世界发展、人类前途命运的深邃思考,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就此启航,中资企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产业链,弘扬丝路精神、推动国际合作的辉煌进程就此启动。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巴基斯坦议会发表题为《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的重要演讲,提出“巴基斯坦认为‘诚信比财富更有用’,中国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两国传统文化理念契合相通。”

对于国家而言,安全生产是一个国家经济稳固发展的重要前提,推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对于促进安全生产依法治理、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创新、构筑安全生产诚信文化意义重大。对于企业而言,中冶铜锌作为海外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建设、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是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重要体现,是彰显企业尊严的关键载体,是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诠释铜锌公司企业文化内涵、打造企业精神共同体的根本途径。

1
中冶铜锌山达克矿山冶炼厂转炉出铜旁站监督

三、统筹推进:开展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

安全生产的跨国实践,本质上是不同文化逻辑的对话与融合。中冶铜锌在实践中逐渐意识到,单纯移植国内管理模式难以奏效,必须跨越文化鸿沟,将安全管理的技术性要求转化为文化认同的价值共识,而“诚信”正是这一转化的关键枢纽。

中冶铜锌于2020年提出“本质安全、珍爱员工”“三大转变”(由关注生命安全向健康安全转变、由事故导向型向基础导向型转变、由运动式抓安全向计划式抓安全转变)安全生产管理理念,成立了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聘请安全生产专家,制定诚信体系建设方案,从公司领导层到境外矿山基层员工系统梳理243个岗位安全生产职责,全面辨识3705项各岗位可能发生的安全生产失信行为,依据行为的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及可能导致的后果,采用12分制考核机制划定安全生产失信行为等级,逐项制定失信行为管控措施,完成全员2029份安全诚信档案建档与承诺书签订。

通过开展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中冶铜锌创造性地将中国特色的安全管理经验与当地文化深度融合,提高了员工对安全生产诚信的认知维度、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的参与度,将全员融入多维度的事故预防体系和日常安全诚信管理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以文化认同促安全共治的新路径,构建国际化可持续的安全生产体系,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安全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

2
中冶铜锌山达克矿山现场消防演练

四、精准发力:以文化认同促安全诚信

国际化安全生产管理,本质上是通过制度与文化的双轮驱动,重塑跨国安全管理话语体系。中冶铜锌以班前会、“手指口述”、事故预想、旁站监督、安全诚信计分考核为抓手,逐年丰富安全生产诚信文化建设工具箱。

3
中冶铜锌山达克矿山事故预想考试

班前会不仅是工作任务分配和安排的关键环节,更是强化安全生产诚信意识、构建安全生产文化的重要阵地。2021年,中冶铜锌将班前会作为确保每位员工明确当日工作目标、了解潜在安全风险并掌握相应防范措施的关键环节,积极动员员工参与班前会安全生产诚信履职经验分享,不仅激发了员工的参与热情,还能促进团队间的知识共享与协作。对于班前会上员工提出的问题,无论大小,中冶铜锌都给予积极回应并及时解决,让员工感受到被重视和尊重,通过这种互动式班前会,逐步形成双向安全诚信履职模式,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提高员工参与生产安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中冶铜锌山达克矿山巴方员工“手指口述”培训

在复杂多变的矿山生产、建设环境中,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注意力是防止事故发生的第一道防线,“手指口述”通过强制性的感官参与,使得操作人员在每次操作前后都需进行系统的安全确认。2022年,中冶铜锌制定爆破工、边坡工等43个重要工种“手指口述”安全操作标准,在落实“手指口述”过程中不仅要求单个操作人员对自己的操作进行确认,还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相互监督、相互提醒,共同维护作业现场的安全。这种互动式的安全确认方式,促进了安全信息的共享,增强了班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与相互信任,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诚信、和谐、高效、安全的工作环境。

5
中冶铜锌山达克矿山矿车皮带安全检查

在安全生产领域,事故预想作为一种前瞻性的风险管理手段,对于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构建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中冶铜锌2023年系统辨识动火、高空、吊装等危险作业以及极端天气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制定《事故预想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分级梳理事故隐患风险479项,逐项制定安全规避措施,实现安全管控关口前移。通过对可能事故的全面分析和预防,中冶铜锌向员工传达了对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逐步构建了一种预防为主的安全文化,鼓励员工主动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形成上下一心、共筑安全防线的安全诚信氛围。

在高风险作业中,旁站监督人员的存在如同一双锐利的眼睛,时刻盯着作业现场的每一个细节,要求监督人员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便在作业现场能够迅速准确地识别出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消除。2024年,中冶铜锌建立健全危险作业旁站监督制度,开展安全管理人员素质能力提升专项培训57次,严格落实112项危险作业审批流程,明确作业人员、旁站监督人员、相关负责人员安全职责,在境外矿山购置执法记录仪,制定《监督记录仪使用规定》,系统梳理记录仪的领取、佩戴、使用、检查、考核标准。通过旁站监督人员的现场指导和教育,作业人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和应对措施,从而在作业过程中更加注重安全操作,这种安全意识的提升是构建安全生产诚信体系的重要基础。

6
中冶铜锌山达克矿山班前会

近5年,中冶铜锌通过将班前会、“手指口述”、事故预想、旁站监督纳入安全生产诚信日常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了安全失信考核标准,针对失信行为建立连环责任追究制,从一线作业人员至现场最高管理人员进行连环安全诚信扣分,确保安全管理责任和压力层层传导,2025年至今,共排查出失信行为57项,累计安全失信扣分96分,连带责任考核29人。中冶铜锌将褒扬诚信、惩戒失信与当地风俗文化相融合,通过失信公示,以社区权威增强制度公信力,将安全承诺内容融入了宗教禁忌条款,例如尊重员工礼拜时间、避免在斋月等特定时期安排高危作业,使“承诺”不再是单向约束,而是双向的文化尊重。这种“制度柔性化”的策略,既保留了安全生产的底线要求,又以文化适配消解了对抗性。与此同时,中冶铜锌创新性地将诚信评价与属地化晋升挂钩——选拔当地员工作为安全督导员,赋予其对中外员工的同等监督权,甚至允许其依据本土习惯调整安全检查流程。通过属地化安全生产管理队伍建设,不仅提升了安全诚信制度的可接受性,更通过权力共享激发了当地员工的主体意识,使“安全”从外来规训转化为内生责任。

7
中冶铜锌山达克矿山矿车驾驶安全培训

五、卓有成效:安全诚信文化取得的成果

8
中冶铜锌山达克矿山安全生产诚信建档

文化融合的深度,决定了安全共治的效度。中冶铜锌在境外矿山推动的“人本化融合”策略,为诚信体系注入了情感温度。例如,在斋月期间调整作业时间表,为穆斯林员工设立专用祈祷室;将中式安全标语转化为当地谚语,通过口耳相传的文化符号传递安全理念。更具突破性的是,企业将安全诚信建设与技能传承相结合——与山东省教育厅合办巴基斯坦“班·墨学院”,在培训爆破、焊接等专业技术的同时,嵌入安全诚信的价值观教育,使当地员工在掌握技能的过程中自然接纳中国安全文化。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不仅培养了大量属地化技术骨干,更在代际传递中实现了安全文化的本土生根。数据显示,实施诚信体系后,近年来,中冶铜锌在满负荷生产运营的前提下,连续多年实现了一般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件为零的安全环保总体目标,安全隐患率下降逾40%,进一步保障了广大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了员工满意度,在巴基斯坦当地取得了广泛的民意支持,充分树立和展示了良好的央企形象,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安全生产管理的进步,用实际行动换来了巴基斯坦当地对中国企业的一致赞誉,印证了诚信文化认同对安全绩效的催化作用。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