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望天田”到高产“粮仓”——江西中煤助推东北三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纪略

2025年11月20日 13:57 35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矿建设   作者:

夏秋时节的东北平原,田埂笔直如墨线勾勒,灌溉渠像银链穿梭,玉米拔节有声,稻穗日趋饱满,在阳光下涌动着蓬勃生机。

自2024年起,江西中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西中煤”)相继中标并实施了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第八标段(以下简称“勃利县高标建设项目”)、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边岗乡施工二标段(以下简称“德惠市高标建设项目”)、黑龙江省杜蒙县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二标段)(以下简称“杜蒙县高标建设项目”)等3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过改造,昔日的“望天田”成为“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稳产高产“粮仓”。

挑战高寒

抢抓“黄金期”破难题

东北地区冰冻期长,有效施工期短,且施工需要避开春播、夏管、秋收等关键农时,江西中煤创新采用“黄金窗口期”施工法,精准破解时序难题。

“我们精准把握施工节奏,在秋收后至土壤封冻前,集中开展土方开挖、路基整理等受冻土影响小的作业;在春季土壤化冻后至春播前,抓紧推进道路基层铺设、渠槽安装等工程;在夏季,则利用作物生长稳定期,见缝插针实施机电设备安装、涵洞施工等零星工程,确保全年施工无缝衔接、高效推进。”德惠市高标建设项目技术员孙宇道出了施工效率的关键。

施工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冻土与春融翻浆。针对冻土坚硬如铁、开挖极为困难的情况,项目部瞄准“昼化”时段突击作业,调集带破冻锤的大型挖掘设备,全力推进排水沟道和灌溉渠道开挖。春季化冻时,土壤含水量饱和,作业面泥泞不堪,经常导致车辆设备下陷。项目部因地制宜在易翻浆路面铺钢板、强路基,用“土办法”解决“软”问题,保证了作业机械正常运转。

织就渠网

科技赋能引活水

水利工程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在设计阶段,3个项目紧扣不同地块的灌溉需求,科学规划渠道走向、高程及纵坡;在施工环节,则针对不同地质条件灵活采用开挖、回填、支护等多种工艺,并选用混凝土、砂浆、预制构件等优质材料,确保沟渠结构稳固;针对软弱地基,通过桩基施工、基底换填等措施,提升地基承载能力,为水利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杜蒙县高标建设项目的水利改造,科技含量高。针对当地井水含沙量高的难题,该项目部引入当地自主研发的“可移动厢车式智能首部枢纽”,通过4层高效过滤系统将浑水净化至清澈标准,并集成智能施肥机与远程控制系统,实现水肥精准配比与一键灌溉,有效提高节水率和节肥率。

截至目前,3个项目累计建成灌溉渠10.8公里、排水沟57.65公里、涵洞282座,构建起纵横交错的农田“活水脉络”,实现水流在田块间的灵活调配,真正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的农田水利新格局。

阡陌通达

铺就田间“快车道”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前,田间道路多为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常态,不仅农民生活不便,而且增加了农产品运输成本。

田间道路改造路基处理至关重要。3个项目均创新采用“换填法”,挖除翻浆泥泞的软土层,换填砂砾、山皮石等透水性良好的材料并逐层压实,有效抵御冻胀和融沉。截至目前,3个项目共新建机耕路140.53公里,这些“农耕快车道”让收割机、运输车能畅通无阻地进出田间地头,彻底告别了“陷车愁”。

电路进行了“强筋健骨”的改造。新建的高压与低压输电线路均采用高标准建设,确保电力稳定输送至田间。每一座新建机电井均实现电力直连,彻底解决了以往用电断续的难题,为智能灌溉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了稳定保障。

“3个项目将建成逾12万亩高标准农田,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预计亩产平均增长10%~20%,年新增粮食产能数百万公斤,土地流转价格也将随之上涨。”谈到项目建成后的益处,勃利县高标建设项目负责人徐家文自豪地说。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