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Chanarcillo银矿遗址:陨落的白银帝国
2025年11月17日 11:34 523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地矿建设 作者: 刘魏
在南美洲智利中北部地区的世界“干极”Atacama阿塔卡马沙漠南部边缘的群山之间,隐藏着一座曾经繁华的白银之城——Chanarcillo银矿镇(以下简称“查尼亚尔西约”)。据不完全统计,从1830年到20世纪初,该矿区产出白银总量超过3000吨。
今日的查尼亚尔西约,是智利国家历史遗址的一部分。进入这些山谷之中,虽然在荒野之中遍地都是曾经的城镇、矿井和商业办公区留下的痕迹,但如果不了解它的历史,却很难想象它曾经的繁盛喧嚣。
1832年,智利北部Atacama高原的寂静被一位年轻驮夫打破。他名叫Juan Godoy,是一位印第安裔的搬运工,日常穿行于科皮亚波与南部的山地之间。在山脉的岩壁间,他偶然看到一条泛着金属光泽的裂隙。他用刀撬下一块矿石,发现其中富含银和深红色的樱红银矿晶体。他的发现迅速引起了一位科皮亚波商人的注意,两人随即合作申请矿权,将其命名为发现者矿。Juan Godoy的发现不仅改变了个人的命运,更点燃了智利的第一轮银矿热潮。大量矿工、商人、工程师蜂拥而至,这片原本荒芜的山地,顷刻间成为南美大陆上最活跃的矿区之一。
自19世纪30年代起,查尼亚尔西约矿区迅速发展为智利的核心银产区。在其鼎盛时期,矿区内有超过20个主要矿坑,分布于裂隙控制的银矿脉中。这些矿体赋存于白垩纪安山岩与火山碎屑岩中,银品位高,部分原生银体可达数千克每吨。
19世纪50年代,JuanGodoy矿镇建立,配备了教堂、学校、剧院和蒸汽火车站。1858年,智利首条商用铁路建成,终点站就设在矿区内,使查尼亚尔西约成为南美最早实现铁路与矿山联通的地区之一。
查尼亚尔西约的繁荣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其中,最特别的是来自东方的精美瓷器与美洲北部高原的“旅人”。一方面,中国的青花瓷、描金茶碗与五彩餐具大量流入智利,成为富有矿主家中的常见陈设。近年来,矿山遗址中发现了多件19世纪中期的瓷器残片,表明这里的富有矿主曾经也是清朝瓷器出口的主要买家。另一方面,来自玻利维亚的波托西银矿工人大量迁入。他们在波托西矿山中掌握了深井采矿、银汞提炼等技术,在智利成为矿山最熟练的劳工群体。许多波托西人定居于矿区,留下了带有印第安和安第斯文化的语言、服饰和食物痕迹。近年来,废弃矿井旁的居民遗址中出土了一些19世纪波托西银币,成为历史上技术迁徙与跨文化融合的直接证据。
19世纪中叶,查尼亚尔西约矿工已能掘进至400米~600米深,矿区共布设超过80条深竖井,连接数百条水平巷道,井壁支撑多以木柱构建。矿工每日需用人力或驴力将矿石自深井提升至地表,照明主要依靠油灯。这里空气浑浊、湿度高,坍塌与井水涌入事故时有发生;冶炼环节使用汞法,导致部分工人中毒。许多矿工在井口附近搭建简易棚屋,终年不离矿山。矿工的日薪虽略高于农业工人,但工作环境极端恶劣,平均寿命远低于常人。
自19世纪70年代起,随着浅部银脉开采殆尽、国际银价剧烈波动,查尼亚尔西约矿区开始走向衰退。1888年,一次严重的水灾事故造成多条矿井被淹,迫使主矿坑停产。20世纪初,这里仍有小规模零星采矿,但经济效益已不复存在,居民逐步迁出,矿镇成为废墟。20世纪70年代以后,无任何正式采矿登记,矿区正式进入历史。曾经辉煌的铁路、仓库、宿舍和选矿厂,如今仅留断墙残垣。
今天,在这片荒漠之中,仍能看到无数深不可测的竖井口,地表散落着陶瓷碎片与锈蚀的银币,仿佛在低声诉说往昔的繁华与辛劳。Juan Godoy的传说、波托西矿工的足迹、中国瓷器的残片,共同编织出一段跨越洲际与世纪的银矿传奇。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