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有色集团动力厂:以技术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2025年11月13日 14:25 614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科技创新 作者: 夏富青 董玲
“泵房生产远程控制”“管网在线预警监测”“热网无人机巡检”……在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铜陵有色集团”)下属的动力厂,一场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企业绿色发展的变革正在进行。作为铜陵有色集团供水、供电、供热为一体的能源动力企业,动力厂的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是改善设备老化和人员紧缺现状、推动企业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步伐。该厂从供水源头入手,以“主井”等3个泵房为试点,推动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有序铺开。
聚力探索 创新技术
该厂持续增动力、强管理,制订重点工作任务,采用清单上墙、挂图作战的方式,着力解决生产重点、难点任务;突出党建引领优势,将热电车间输煤系统取样自动化应用、热电锅炉智能燃烧控制研发、供水排泥系统自动化改造等一系列技术创新改造纳入党建项目攻关,推进党建与生产深度融合,保障自动化、智能化稳步发展。
在供水系统建立了水量计量和生产运行监控体系,在主井泵房、取水口泵房先后实现“无人值守”的基础上,推进北斗山净化站向开发区、冬瓜山统一供清水项目,深度推进供水联动升级改造。供水系统岗位定编124人,现在只需60多人就能保障生产,顺利实现了“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目标。
热电系统加速推进管网GIS系统科研项目与生产调度系统衔接,管网系统在线预警监测等功能的设计使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建成了生产调度信息系统,实现全厂水、电、热的计量集中管理,以及生产信息、环保数据实时在线监控。
挖潜降本 精准发力
该厂坚持自我加压,严格经营责任制考核,层层分解组织考核绩效指标,从整合资源、开拓市场、降低单耗方面“三点发力”,探索前行。以劳动竞赛考核为抓手,评估、计算综合维修车间修旧利废实际价值,抓实维修成本控制。推进热力资源整合基础设施建设,将铜冠冶化余热锅炉蒸汽引入热电供热管网,形成保障备用汽源,加强余热蒸汽利用。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对外积极谋求市场增量,努力拓展热用户;对内抓好成本控制,盯紧市场行情,踩准采购节点,降低煤炭采购成本。
面对供水系统设备、管线老化,供水生产连续性特点,该厂两个供水车间苦练内功,相互竞赛赶超,从错峰运行、细节控制、管理流程方面入手,不断优化节能措施。热电车间创新开展了“值际小指标竞赛”,2024年,在供热、产汽标煤耗同比下降3.49%、3.15%的基础上,经济指标持续优化;2025年9月,该厂热电车间两台锅炉均完成了低负荷稳燃改造项目验收,微油点火新模式直接以微油引燃煤粉,柴油消耗量减少约90%,启炉成本大幅下降。
创新驱动 人才赋能
该厂持续推进维修体制改革,在推进“自动化减人”的同时,着力打造综合能力强的行政型人才、技术能力硬的专业型人才、操作水平高的技能型人才、业务水平高的党建型人才。统筹推进党建工作“领航”计划、党建项目攻关、党建品牌创建等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深入开展技术比武、劳动竞赛、科技攻关、导师带徒工作,促进各类人才百花齐放。
该厂建立“劳模工作室”,广泛组织职工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各类创新创效活动,持续推进供水系统数智化改造,推进热电系统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该厂多项合理化建议获得安徽省重大合理化建议项目奖,“飞灰含碳量在线检测系统V1.0”获得由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提高污泥脱水机出泥量”“降低输煤单耗”QC成果先后获得第三届安徽省质量创新技能大赛、安徽省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交流会暨成果发表赛三等奖。
坚守使命 绿色发展
坚持“源头控制,综合治理”的原则,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环保因素。为积极响应环保要求,2019年,该厂完成了热电超低排放改造项目,两台机组改造后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指标全部优于超低排放标准。按照国家《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要求,对入厂煤的化验、计量、化验器具定期校验工作,确保数据准确性。
该厂供水系统以清洁生产、绿色发展为目标,以“蓝天碧水”争当“环保卫士”为切入点,在两个供水车间先后建设了排泥水处理系统,实现生产污水“零排放”,被安徽省水利厅、经济和信息化厅、节约用水办公室授予安徽省节水型企业称号。
为积极践行“双碳”目标,该厂落实碳核查相关工作,顺利通过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委托的第三方对动力厂碳排放现场核查。全面贯彻铜陵有色集团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规划,编制《动力厂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通过推进技术创新、结构优化、数智赋能等建设,努力打造天更蓝、水更绿的现代化能源动力型企业。截至目前,该厂已累计盈余碳量约20万吨,连续5年获得安徽省“环保诚信企业”称号,连续6年获得铜陵有色集团安全环保“优胜单位”称号。
未来,该厂将继续秉承服务保障、绿色发展的理念,以保障铜陵有色集团工矿企业供水、供电、供汽为使命,大力推进智慧工厂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在横贯东西南北的“万米”保障线上,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