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卫士之名 为金川集团网络安全筑起“智慧防线”

2025年11月13日 14:24 70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科技创新   作者:

某日下午3点,金川集团信息与自动化工程公司信息化事业部的网络安全监控屏幕上,态势感知平台突然弹出一条橙黄色预警提示,打破了办公室的宁静。

网络安全专责工程师杨建波手指熟稔地在键盘上敲击,屏幕上波动剧烈的流量曲线在异常峰值处定格,多个IP正以每秒300次的频次发起连接请求,试图通过漏洞渗透金川集团工业网核心节点。“启动Ⅱ级应急响应。”网络安全首席工程师杨帆快步走到电脑前,目光迅速扫过攻击来源分布图,果断下达指令:“建波,联动防火墙实施IP阻断;小李,对用户终端下发全盘病毒查杀任务;小常,5分钟后将用户终端强制下线,拉取近24小时监控日志,用集团态势感知平台做关联分析,我联系用户和合作单位采集病毒样本,同步上传最新特征库,这次决不能让‘银狐’再钻空子!”

信息与自动化工程公司网络安全监控室堪称金川集团信息安全的“中枢神经”,杨帆和他的团队,就是驻守在这由8000余台终端、700余台服务器共同组成神经网络中的“安全卫士”。从被动拦截到主动预判,从单点防御到体系作战——他们用代码和坚守,织就了一张融合人类智慧的智能防护网,为金川集团实现安全、高效数字化转型撑起坚实屏障。

“外部威胁”溯源战

与“银狐”变种的时空竞速

智能安全运营平台面对“超高频骚扰”,系统能以毫秒级速度精准拦截,将可疑代码一网打尽。这份精准与速度,是在与各类“僵尸”“木马”“蠕虫”病毒的反复博弈中淬炼而成的。

2024年9月的一个深夜,杨帆刚躺下,就被手机里的紧急告警惊醒,屏幕上“APT银狐攻击”的字样让他瞬间清醒。当他赶到监控室,屏幕上的告警弹窗已经堆成了“红海”。没有时间犹豫,杨帆和团队即刻拆分任务:“溯源追踪攻击路径、关停涉事终端、与厂商交涉对接服务器恢复问题。”在反复解析恶意代码、排查攻击路径后,“黑客”的IP终于被成功定位,涉事终端也已联系关停。“启动系统强制修复功能。”随着指令下达,漏洞补丁以每秒10台的速度迅速覆盖受影响设备,卫士们又一次“猎狐”成功。

当最后一条异常连接也彻底被阻断,将攻击源头IP列入黑名单,办公室里的卫士才松了口气。网络工程师常青山揉着泛红的眼睛,调出取证日志:“杨哥,这次37条攻击路径全抓着了,证据链完整。”这场硬仗,不仅让金川集团网络安全团队摸清了外部威胁新套路,也倒逼该团队升级了防御体系。“现在,我们的特征库是‘三重更新’——安全情报网关每日6点自动更新,金川防火墙每周更新,态势感知系统每月深度迭代。”杨帆点开系统管理界面,密密麻麻的记录里藏着底气:“上个月,我们又拦截了7起网络‘钓鱼’,最快的一次,APT探针发现异常后,几秒内就联动WAF防火墙封锁了‘钓鱼’网站,不给犯罪团伙任何可乘之机。

内部威胁

“无心之举”埋下的“诡雷”

比起外部“黑客”的“明枪”,内部用户的“无心之举”更像埋藏在深处的“诡雷”,稍不留意就可能引爆安全危机。7月,金川集团一位职工在使用无线网络登录微信后,无意通过浏览器打开了一条含有木马病毒的链接,并下载解压、查阅了文件内容。看似稀松平常的操作,却让一场居心叵测的“阴谋”悄然展开。次日凌晨,该员工电脑便被黑客远程接管,并开始通过办公软件在办公群内发送“钓鱼”信息。“幸好安全团队及时发现异常并介入处置,通过平台处置中心系统成功阻止了病毒的进一步扩散。”杨建波一边上报情况,一边操作系统远程锁定涉事终端。危机解除后,杨帆带着团队立刻开展“靶向式”网络安全培训。“以前不知道点链接前要查安全认证,通过这件事才明白网络安全态势的严峻。”参训职工的感慨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五官”“大脑”“白细胞”

藏在类比里的防护密码

“网络安全看似‘看不见摸不着’,但对我们来说,它就像是人体的‘免疫系统’一样。”杨帆指着屏幕上的态势感知系统,用一个生动的类比揭开了技术的神秘面纱。这套投入近千万元建成的防护体系,每个组件都好比人体的关键免疫器官,既各司其职又协同作战,实现“被动防御”到“主动免疫”的跨越。“这些分布在各区域的小点是网络流量探针,对应我们的‘五官’。”杨帆指向智能安全运营平台运维响应界面中的标识,数百个绿色圆点均匀分布在工业网核心、办公网核心、数据中心核心等关键节点位置:“它们24小时探嗅着网络里的每一丝流量,哪怕是0.1KB的异常数据都逃不过。”

这些探针的“嗅觉”到底有多灵敏?杨帆点击平台处置中心的响应对象界面:每天,金川集团各单位的办公终端都会向金川集团工业网、办公网输送数以亿计的数据,有些流量可能只有不足2KB大小,普通人根本察觉不到,但如果这些流量带有病毒或加密数据,部署在此的探针便会瞬间探明并触发告警。“我们通过探针回溯,不仅能够找到IP地址对应的单位和人员信息,更能够追溯到黑客通过什么漏洞或者什么攻击方式进行入侵操作的。”杨帆调出响应对象处理记录:“探针不仅能够定位终端位置,还可以解析出病毒的源头,从而联动防火墙封锁目标IP,前后响应时间不到1秒。”

如果说探针是“五官”,那金川集团态势感知平台,就是整个防护体系的“大脑”。“金川集团的态势感知平台每天要处理数亿条日志,但它能在秒级内精准定位攻击。”这个“大脑”的思考逻辑藏着大学问。它会先对探针传来的原始数据进行“过滤”,剔除99%的正常流量;再通过关联分析技术,把分散的日志串成“攻击链条”,最终触发告警。“以前,我们要人工翻日志,查一次攻击得花半天时间;现在,点一下‘自动溯源’,攻击路径、影响范围、应对方案全出来了。”杨帆演示着操作,屏幕上瞬间生成一张完整的攻击流程图,不仅标注了“响应设备来源单位”,还附带了“需修复的漏洞”。

“终端和服务器防护系统就像态势感知平台的‘白细胞’一样。”金川终端防护系统的“防护力”体现在细节里,它不仅能实时查杀病毒,还能自动扫描漏洞,发现高危漏洞后立即推送补丁。

服务器的防护系统则更加“专业”。数据中心的700多台服务器,每台都装了专用防护系统,除了基础的病毒查杀,还增加了“入侵检测”功能,一旦发现有人非法登录服务器,系统会立刻锁定账号,同时向态势感知系统报警。“之前发生的网络勒索事件,就是服务器防护系统先发现了加密行为,我们立刻断网,用多介质备份的数据恢复,4小时就搞定了,没让黑客占到一点便宜。”杨建波介绍,现在服务器的备份是“三重保险”:本地硬盘、云端存储、离线磁带,就算遭遇大规模攻击,数据也丢不了。

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该公司信息化事业部的办公室内。常青山还在调试5G设备的参数,杨建波在整理应急演练的方案,杨帆在更新金川系统的白名单——他们的一天,从代码和数据中开始,也在代码和数据中结束。电脑屏幕上,态势感知系统的“大脑”图标平稳闪烁,数十个“五官”探针持续运转,上万个“白细胞”守护着金川终端防护系统。“其实,我们更像数字世界的‘砖瓦匠’。数字化转型越往前跑,这道墙就得越结实。只要我们在,金川集团的网络安全就必须筑得一天比一天稳。”

夜色渐深,监控室的灯光依旧明亮。那些跳动的代码、流转的数据、闪烁的图标的背后,是一群人的坚守。他们以代码为笔,用一连串的0和1在数字世界里写下令人安心的网络安全注脚;以卫士之名,为金川集团的数字未来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智慧防线”。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