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关键技术 树立行业标杆——记兰州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矿产中心的科技攻坚与产业贡献

2025年11月11日 15:25 18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科技创新   作者:

520861
广东某园区火法处理废旧电路板项目

在我国积极推进“双碳”目标、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大背景下,城市矿产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兰州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城市矿产中心”)自2017年成立以来,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聚焦有色金属工业固废、电子废弃物等城市矿产资源化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我国城市矿产开发与循环利用注入了强劲动力。

谋划循环发展路径

打造研发创新高地

城市矿产中心作为兰州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的二级部门,依托该公司在有色冶金领域的深厚技术沉淀和实践经验积累,确立了以有色冶金及废弃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目标的创新发展路径。该中心组建起一支由冶金、工业炉、材料、环境工程等领域骨干组成的科研团队,现有成员18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2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者12人,多人拥有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注册造价咨询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执业资格,形成了一支专业齐全、信念坚定、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团队。

该中心围绕有价金属提取及“城市矿产”资源清洁高效开发的目标,在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稀贵金属富集回收、工业固废高值化利用等领域开展系统研究,逐步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技术体系。

攻坚重大专项突破技术瓶颈

树立行业标杆引领产业方向

近年来,城市矿产中心累计完成各类工程咨询与设计项目100余项,覆盖产业规划、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资金申请、初步设计、施工图等多个阶段,服务对象遍及全国乃至海外,获得省部级优秀工程咨询设计奖10余项。

其中,广东某火法处理废旧印刷电路板项目由中心提供专利技术并进行工程设计集成,是国内首条采用顶吹熔池熔炼技术处理电子废物的工业化生产线,实现了有价金属回收率>95%、炉渣含铜<0.7%的优异指标,解决了传统火法工艺处理废线路板时烟气不达标的难题,二噁英指标达到欧盟排放标准。经评价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入选《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防治领域)》《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等,是国家鼓励推广应用的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该项目荣获中国有色金属行业优秀工程设计奖一等奖、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甘肃省科学技术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形成了20余项专利集群,成为国内电子废物资源化领域的标杆工程。

在固废高值化利用方面,甘肃某锌固废资源化项目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黄钾铁矾渣处理工程,实现了锌、铅、铟、银、铁等多金属综合回收,为区域环境治理与资源循环提供典型示范;甘肃某油页岩半焦高值利用项目建成国内首条半焦综合利用生产线,实现了油页岩半焦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高值化利用,对促进大宗固废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提供了有效途径和发展方向。

此外,宁夏某钽铌火法冶金项目则瞄准国家战略稀有金属供应链安全,通过技术改造实现提高产能、丰富产品品类、提升装备水平,有力支撑了我国高端制造与国防工业发展。

聚焦市场需求驱动创新

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发展

城市矿产中心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与需求牵引,在废旧电路板火法工艺渣型研究、铂族金属火法富集、化工废盐资源化、含砷污泥无害化等方向取得系列突破。

以“废旧印刷电路板资源化处理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为例,该课题开发出国内首台顶吹熔池熔炼—流态化焚烧集成装备,率先在国内将流态化焚烧技术应用在电子垃圾处理领域;通过技术攻关,找出适用于熔池熔炼回收废旧电路板中有价金属的渣型并绘制了冶金相图,为实现电子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和生产指导。该课题多项研究成果已助力某央企手机安全回收处置项目实现产业化,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显著。

在“自热法生产二氧化锡技术”“油页岩半焦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工程化应用”“真空分离锑砷合金技术”“化工废盐资源化处理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等方面,该中心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多项技术实现从研究成果到产业化应用的跨越,累计获得授权专利80余项,发表核心论文1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

城市矿产研究中心以技术为根、以创新为魂,在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与节能降碳领域走出了一条立足西部、辐射全国的特色发展之路,持续推动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为实现“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未来,该中心将继续深耕有色冶金固废及城市矿产资源化、无害化、高值化技术研发,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根,设计精品工程,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