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专题研讨会召开
2025年11月04日 14:2 251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镁钛 作者: 杨一鸣
10月20日—22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镁业分会指导,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信息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五届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专题研讨会”在山西省运城市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院长潘复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规划研究办公室)主任、镁业分会会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新能源材料发展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林如海,清华大学教授张跃钢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轻金属部主任莫欣达主持开幕式。
潘复生指出,推动镁电池技术发展具有显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镁电池在提升电动汽车电池“本质安全”性能、破解风光电储能技术瓶颈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他就推动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研发提出4点建议:一是研发工作应以工程应用为出发点,强化可行性评估;二是鉴于镁电池涉及多学科交叉,需加强跨学科协同合作,实现有机融合;三是加快建立健全镁电池相关标准体系,引导产业规范、健康发展;四是提升国际化意识,积极汇聚全球资源与前沿技术,加速科研进展。潘复生表示,重庆大学和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始终将镁基储能材料研发作为核心研究方向之一,在团队建设、平台搭建和技术研发上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未来愿与该领域同仁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共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镁电池技术产业化进程。
林如海指出,镁电池凭借资源丰富、安全性高、理论能量密度突出等优势,已成为下一代电化学储能技术的重要“候选者”。推动镁电池科学技术发展并助力其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对实现“双碳”目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升我国在全球能源科技领域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镁电池产业发展既需要在材料设计、电解液开发、界面调控、系统集成等关键环节实现协同突破,更需要产学研用各环节深化合作,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
林如海表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镁业分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新能源材料发展工作委员会愿与各位专家学者携手,推进镁电池科技进步与产业化发展,持续为镁电池领域科研人员、企业代表及政策制定者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为实现我国从有色金属大国向有色金属强国转变、助力全球能源科技创新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张跃钢表示,应用科学研究必须以产业化为目标,科研成果需切实为扩展镁功能材料研究领域、推动镁电池学科的进步、促进镁电池实际应用推广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他强调,要在真实的产业场景中挖掘需求,聚焦制约领域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原创性研究突破瓶颈,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他希望,高校及科研院所团队(尤其是青年教师)能将镁电池研究做深做实,不断取得新突破,切实攻克镁电池应用转化过程中的难题。
研讨会为期两天,设置了专题报告、研究生论坛等环节。在专题报告环节,27位嘉宾围绕镁电池正负极电极材料、电解液、电池组装与测试技术及产业化前景等议题作报告并开展专题研讨,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前沿技术观点、探讨镁电池未来发展方向,共同推动镁作为新能源材料的科技发展与产业应用。
会议还为研究生搭建了科研成果展示平台,展现了青年才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面貌。在研究生论坛环节,12份墙报与12份口头报告入围评比。经会议学术委员会专家函评及现场打分,厦门大学汪飞等获得口头报告奖项,武汉理工大学刘沛等获得优秀墙报奖。
据了解,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专题研讨会作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交流平台,不仅有力推动我国镁电池领域实现从跟跑、并跑向部分方向领跑的跨越,更成为凝聚共识、催生创新合作的重要载体,受到政府、学术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过去5年,从镁二次电池电解质、正极材料等关键环节的持续突破,到从基础研究理论创新迈向应用导向的初步探索,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相继涌现,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专题研讨会见证了我国镁电池研发领域的蓬勃发展历程。
本次会议由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新能源中心、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新能源材料发展工作委员会承办,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协办,并得到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会议吸引了来自科研院所相关研究团队、新能源及镁相关企业与机构的专家学者、代表共180余人参会。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