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火”淬匠心 攻坚破难关——记“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驰宏新材料厂锌熔铸热镀合金班
2025年10月20日 11:22 24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镁钛 作者: 年润芳 赵宏伟
生产现场
“咱们班获得‘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啦,这可是国内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工作的最高奖项。”当从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典型经验交流大会现场传来获奖消息时,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新材料厂锌熔铸热镀合金班瞬间沸腾了!所有人都难掩内心的激动与自豪。
敢干闯出新路
“一次浇铸合格率上不去,咱们的产品就缺乏竞争力!”面对这一“卡脖子”难题,锌熔铸热镀合金班迅速成立攻关小组,党员骨干带头冲锋,全体组员积极响应,每天下班后留在班组开展“头脑风暴会”。大家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将指标提上去。
“先从冷却工艺参数入手。”组员付涛翻出生产原始记录,发现每次缩孔集中出现,都与冷却水温度波动大、上水时机过晚有关。班组全员守在1号45吨炉旁,用红外测温仪连续监测试验,记录上百组数据,终于找到了问题根源:冷却水温度波动导致凝固速度不一致。
攻关小组尝试改进冷却方式,通过调试冷却水流量、调整冷却时机、优化水温控制等举措,经过一次次摸索,最终形成了全新的模具冷却工艺。高温下产品的抗开裂能力显著提升。“这批低比热容合金的铸锭表面光滑致密。”组员郑永俊指着刚下线的产品兴奋地说。在班组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下,低比热容合金的生产效率提升了50%,产品一次浇铸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曾经的“卡脖子”难题,如今成了班组创新的突破口。
巧干破解难题
在高强铝合金和锌铝镁合金的生产过程中,浮渣问题始终是行业公认的“老大难”。在敞开式熔炼环境下,铝、镁元素遇高温后剧烈氧化,形成的浮渣黏稠且坚硬,如同“嚼不动的口香糖”。传统造渣剂使用后效果有限,每次捞渣时仍会夹带大量颗粒金属,造成资源浪费。组员彭正国看着渣兜里堆积的浮渣,急得直跺脚:“这样下去,成本根本降不下来,产品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锌熔铸热镀合金班下定决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为了精准观察不同比例细化剂的造渣效果,他们改用小号取样勺,每次只捞少量浮渣,将其置于白纸上进行状态对比。组员赵宏伟蹲在炉边,详细记录取样温度、浮渣松散度等信息,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不同配比下的浮渣示意表。
功夫不负有心人。加入新配比的细化剂后,原本黏稠结块的浮渣逐渐变得松散细碎,用捞渣勺轻轻一舀,便能与液态金属清晰分离。这不仅破解了浮渣难题,更让锌熔铸热镀合金班在提质降本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苦干练就硬功
在“以销定产”生产模式下,锌熔铸热镀合金班需同时处理多个牌号的锌合金订单,33名员工需覆盖熔炼打渣、合金化、铸锭、质检4个岗位的生产任务。
“中班、夜班‘两班倒’,谁请假了,其他人就要顶上。”班长袁明建翻开排班表,指着每个名字后面的符号解释道,“三角代表会熔炼,圆圈代表会质检,叉号代表能操作铸锭机。咱们班每个人都是多面手。”
为打造“一人多岗、一人多能”的人才队伍,锌熔铸热镀合金班的“师带徒”工作从不含糊。班长袁明建带新员工郑永俊时,总是将“细节决定成败”挂在嘴边。在教调整铸锭机参数时,他握着郑永俊的手,耐心指导:“你看,这个旋钮多转半圈,铸锭的平整度就会差几毫米,要盯着仪表盘慢慢调,不能急。”岗位练兵现场更是热闹非凡,在行车工技能比武赛场上,殷智新双手紧握操作杆,精准地将1吨重的锌料吊至熔炼炉口,动作一气呵成。
经过长期努力,这支“多面手战队”不仅培养出了中国铜业优秀共产党员袁明建,中国铜业行车工技术能手殷智新、李欣洁等先进典型和操作能手,还能根据客户订单灵活调整生产方案与人员排班,真正实现了在关键时刻“顶得上来、靠得住”。
实干拼得市场
作为锌产品加工的最后环节,锌熔铸热镀合金班生产的锌合金产品直接面向市场。面对市场竞争,该班组将“顺应市场发展趋势、提升市场占有率”“保障产品质量、赢得客户认可”作为核心任务,全力推动产品升级与客户服务优化。
“原材料是质量的根基,绝不能马虎。”在班前会上,班长袁明建特意强调:“小赵,你作为原材料对接专员,每批料到厂后,必须全程跟进检测,确保成分、纯度等指标完全达标。”小赵将叮嘱牢记于心,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对锌片逐一进行盘点核对。
在生产过程中,4名小组长全程紧盯每个操作环节。小组长发现组员刮锭时力度不均,立即上前纠正:“刮渣刀要平缓推进,速度稍慢些,否则表面会留下痕迹,影响产品外观质量。”
产品下线出库前需通过“三关”严格检验:班组自检、作业单元复检、检验班终检。该班组通过构建完善的产品质量检测管理体系,确保每一批产品均符合出厂标准。
这份对质量的极致追求,赢得了客户的深度信任。如今,驰宏新材料厂的锌合金产品已与国内钢铁领军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锌熔铸热镀合金班“敢干、巧干、苦干、实干”的班组精神,如同炉膛中熊熊燃烧的火焰,愈演愈烈,在一代又一代师徒之间接力传承。炉火映照着一张张被汗水浸透的面庞,他们日复一日地监测温度曲线、调整工艺参数,这场与质量的“较量”远未结束。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