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矿山 匠心破万难——记2025年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金钼汝阳测绘高级工程师杨利波
2025年10月20日 11:22 13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稀有稀土 作者: 陈凯
在金堆城钼业汝阳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钼汝阳”)的矿山深处,有这样一位“技术尖兵”:他握着测量仪器的双手,曾在高温的巷道里反复校准角度;他布满老茧的指尖,在CAD软件上精准勾勒矿山数字蓝图;他坚实的脚步,丈量过尾矿库隧洞的每一寸土地。他就是杨利波——凭借一股不服输的韧劲,用20年扎根矿山的坚守,从一名普通的测绘技术员,一路成长为摄影测量高级工、测绘高级工程师、矿业工程二级建造师。
2005年,金钼汝阳创业初期,20多岁的杨利波以农民工身份入职,干起了地质采样工作。彼时的井下作业环境恶劣,潮湿闷热的巷道里温湿度时常超标,粉尘弥漫,而他却偏迎难而上:“矿山要发展,测量不能断!”
为了尽快掌握技术,他主动申请深入矿井,为了降低设备损耗,他便把光学经纬仪当成了“老伙计”,利用下班时间在井下反复苦练。昏暗的巷道里,他蹲在地上架起仪器,眼睛紧贴取景器,一手调焦、一手拨盘,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浸透了工装也浑然不觉。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单点测量时间从最初的半天,一点点压缩到30分钟,手指磨出了水泡,就缠上胶布继续练,直到操作精度达到行业标准。
35度斜井测量是块“硬骨头”,超过了常规仪器的极限角度,若无法精准贯通,矿井通风将成难题。杨利波扎在井下琢磨了3天,反复计算角度、调整测量方案,最终摸索出极限角测量法,成功实现斜井贯通通风,仅此一项,每天就能节约高压风电费2000余元。为了让井下图纸告别“手绘时代”,他又捧着CAD教程自学,白天在井下采集数据,晚上趴在宿舍电脑前画图,常常忙到后半夜。终于,他完成了井下图纸电子化,建起金钼汝阳首个矿山数字数据库,为后续露天开采和采空区治理奠定了技术基石。
这份对工作执着的背后是对家庭的愧疚。2008年4月30日,杨利波在井下进行贯通测量时,因信号中断与地面失联超过1小时。当他满身尘土、带着一身汗味冲出井口时,才得知妻子羊水破裂急需送医。他顾不上换衣服,急忙找同事借来一辆农用面包车,一路疾驰将妻子送往医院。直到次日劳动节,儿子平安降生,他才在产房外松了口气。“井下多坚守一分钟,矿山安全就多一分保障,可我却没能守在妻子身边。”回忆起这段往事,杨利波眼眶泛红……
随着金钼汝阳的发展,杨利波凭借过硬的技术能力从矿山生产一线转入项目建设攻坚战场,在北沟尾矿库6.5公里隧洞竖井贯通工程中,他带着仪器在荒山野岭间奔波,白天顶着烈日布设控制点,晚上在临时板房里计算数据,用一周时间搭建起矿区首个GNSS高精度控制网。为了确保数据准确,他每天天不亮就出发,对每一个控制点进行复测纠偏,脚步踏遍了尾矿库周边的沟沟坎坎。在输送隧洞放线环节,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及时发现并纠正了关键放线错误,最终,2公里关键隧洞贯通误差仅2厘米,远优于10厘米的国家标准,11处贯通点全部100%达标。杨利波还创新测量方法,将传统测量与数字化技术结合,优化作业流程,使项目工期缩短了8个月,创造了令行业瞩目的“金钼汝阳速度”。
在日常工作中,杨利波发现地质人员绘制爆孔品位图时,需要通宵手绘,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出错。“能不能用软件解决这个问题?”带着这个想法,他开始钻研AutoCAD二次开发,白天忙工作,晚上就对着编程教程反复琢磨,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上网查资料、向高校老师请教。经过3个多月的反复调试,他成功开发出“AutoCAD爆孔品位自动成图系统”,地质人员只需输入数据,系统就能自动生成矿量、品位分级图,效率一下子提升10倍。这项创新不仅减轻了同事的工作负担,还荣获了陕西省创新竞赛三等奖。
Trimble电台是测绘工作的“关键设备”,但一到高温天气就容易“高烧”停机,影响作业进度。杨利波又动起了脑筋,自学物联网技术,琢磨着给电台加装散热系统。他买来散热风扇、温度传感器,在实验室里反复测试,调整散热方案,最终成功改造了电台“高烧顽疾”,再次斩获省级创新奖。
“技术不仅要提效率、降成本,还要守护好绿水青山。”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杨利波始终践行“绿色矿山”理念。在优化尾矿库道路的过程中,他通过三维建模反复调整线路,尽量避开林地,最终减少挖方4.78万方,保护林地74亩,节支150万元;东沟河改道工程中,他创新设计方案,不仅减少工程费用20余万元,还挽回了矿石压覆损失千万元。
杨利波连续8年获评公司先进劳动者或劳动模范,2022年荣膺洛阳市劳动模范,2025年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如今,他又投身于5G+北斗智慧矿山建设,带着团队探索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的应用。有人问他,你是如何从农民工到高级工程师的?他笑着说:“没有捷径,就是扎根矿山,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把每一个数据测准,匠心总能破万难。”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