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金者”的深情印记

2025年10月20日 11:22 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我与有色报   作者:

与《中国有色金属报》(以下简称“《有色报》”)相识,是在我踏入有色金属行业的第一年。那是1994年,我刚从昆明地质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了“中国镍都”金昌工作。

我与这座城的故事,要从那枚被父亲摩挲得发亮的镍币开始。父亲是响应国家号召从北京而来的老冶炼工程师。小时候,我总爱扒着他的工具箱看,里面除了扳手与防护镜,总有一枚边缘磨圆的镍币。“这是咱国家自己炼出的第一炉镍做的。”他粗糙的拇指一遍遍蹭过币面,“当年这里还是一片荒滩,老一辈人带着窝头和水壶,硬是在石头缝里刨出了镍矿。”那时,我不懂镍是什么,只记得父亲说起“中国镍都”4个字时,眼里的光比车间的电弧还要亮。

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车窗外的风里都带着金属的冷冽气息。远处的龙首山像一尊沉默的巨人,山脚下连绵的厂房与烟囱,正以一种厚重的姿态在戈壁滩上书写镍都传奇。这里是天然的镍钴铜和铂族贵金属矿产富集地,几万名“淘金者”在这里“点石成金”铸造辉煌。

初出茅庐的我,对那些复杂的生产工艺充满了好奇。而《有色报》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有色金属世界的大门。记得第一次翻开它,那来自北京的特殊墨香让我有一种被关怀的亲切感。政策指引、行业动态、技术革新、企业心声……让我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有色金属行业的魅力与活力。在往后的日子里,《有色报》一直陪伴着我成长。当我参与到一个小型改造项目时,面对技术难题和成本控制的压力,是报纸上那些来自行业一线的经验分享给了我灵感与启发。有一篇讲述某企业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能耗的报道,我反复研读,从中汲取经验,并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最终在项目实施中成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

后来,我成了《有色报》的通讯员,第一次走进金川第二冶炼厂高硫车间,轰鸣声震得耳膜发颤,浮选槽里的矿浆泛着细密的泡沫像一片流动的银河。老工程师王师傅指着监控屏上跳动的数字告诉我:“你看这镍含量,从最初的0.5%提纯到现在的99.99%,每一个小数点的突破,都够咱写半版故事。”他从抽屉里翻出一沓泛黄的报纸,正是20年前的《有色报》,头版照片上,他和父亲站在刚投产的闪速炉前,脸上的煤灰遮不住笑容。那一刻突然懂了,父亲掌心的镍币、王师傅珍藏的报纸,都在诉说着“聚金汇川 利民兴邦”的忠诚和坚守。

去年夏天,我跟着《有色报》记者去二矿区深部开采现场。罐笼沿着竖井向下,每下降一米,温度就低一分。在地下数百米的掌子面,年轻的矿工们正操作着智能化凿岩机,屏幕上的三维模型精准勾勒出矿体的轮廓。“以前靠人拉肩扛,现在远程操控。”队长小李笑着拍了拍身边的机械臂,“但老一辈传下来的艰苦奋斗、追求卓越那股劲儿,一点没变。”

从戈壁荒滩到现代化工业基地,从依赖进口到成为世界镍业版图上的重要一极,这座城的每一道年轮里,都藏着有色金属人用热血与汗水写就的故事。而《有色报》的字里行间,正记录着这些故事如何从龙首山出发,汇入共和国工业发展的洪流。我知道,关于镍都的故事,永远有新的篇章,在机器的轰鸣里,在报纸的油墨香中,也在每一个为“中国智造”添砖加瓦的平凡日子里。

回首这一路,《中国有色金属报》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从单一的报纸形式,发展成集网站、公众号、视频号等为一体的全媒体矩阵。它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以更丰富的内容、更便捷的传播方式,为我们带来最前沿的行业资讯。四十个春秋,《中国有色金属报》记录下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从起步到腾飞的全过程,也见证了无数像我一样的从业者的奋斗与成长。未来,我相信它会继续陪伴我们,在有色金属行业这片广阔天地里,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