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共成长

2025年10月20日 11:22 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我与有色报   作者:

今年的一天,我偶然翻开我的剪报本,看到了我发表在2024年2月24日《中国有色金属报》副刊头条上的《一位八旬老部长的“黄金”情怀——追忆原冶金部副部长高扬文回烟台时的一次送书活动》一文,顺迹又看到了由老部长著的80万字的《高扬文八十叙旧》自传体回忆录,立马勾起了我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往事的难忘回忆,我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共成长的历历往事,犹如昨日的烟云浮现在眼前。

我与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结缘,还要追溯到1964年。那年,我刚上小学二年级,随父来到了地处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的寿王坟铜矿。说到寿王坟铜矿的发展历史,高扬文在他的自传体回忆录中写道,为了发展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国家在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期间,专门成立了重工业部中央有色金属工业局,他受命出任第一任有色金属工业局局长,并主持建成投产了河北寿王坟铜矿。后来,这家铜矿走创新发展之路,成为我国有色金属矿山自动化技术革新的样板。

1965年9月,为了大力发展黄金生产,国家从寿王坟铜矿抽调了700多名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支援山东招远金矿建设,我们全家与父亲同行,来到了山东招远金矿。也就是这次父亲的工作调动,才使我们全家由农业户口转为了非农业户口,这首先得益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没有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就没有我们全家的今天。

在山东招远,历经小学、初中、高中九年寒窗苦读,1974年6月14日,我在招远县第九中学高中毕业了。为了响应中央号召,同年7月1日,我与招远县200多名应届高中毕业生一起,加入了全国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洪流中。一年后,我勤奋写作,成为省、地区各大媒体的通讯报道员,成了下乡知青组里的“小名人”。正是这一步的跨越,为我以后从事有色金属和黄金行业新闻宣传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5年12月,我受命调到招远金矿党委政治部工作,由一名下乡知青和业余通讯报道员,成长为一名专职宣传干部。其间,我每年为《中国冶金报》《地方采金报》《大众日报》《烟台日报》等采写大量新闻稿件。其中,我采写的《政治上信任,技术上重用,工作上支持,招远金矿重视发挥科技人员作用》一文,于1981年2月25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二版;《尊重他人自尊心》《老工人犯错误如何处理好》两篇通讯,于1980年12月11日和1981年1月5日发表在《工人日报》二版头条和显著位置;评论《今天不是三月五日》,于1981年4月14日发表在《中国青年报·新语丝》专栏;《他,挂念着大西北的人民》,于1983年12月6日发表在《中国冶金报》“铁流”副刊;通讯《一针一线见精神》《走访行程五百里、身上不沾“一滴泥”》,于1981年11月29日和1982年12月19日发表在《大众日报》二版;通讯《主人翁精神在闪光》,于1981年10月20日发表于《中国冶金报》和《烟台日报》。我多次被评为多家国家级、省级媒体优秀通讯员,获得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多次获得好新闻奖,还被聘为《中国冶金报》特聘记者。

1986年7月,山东省黄金工业局一纸调令,我成为山东省黄金工业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的一员,自此开始了长达4年多的《山东省黄金工业志》编纂工作,上限从宋代山东采金活动开始,下限到1985年。1989年,一部70多万字的《山东省黄金工业志》正式出版发行。同时,我完成了《山东省志·黄金篇》编纂任务,受到了山东省黄金工业局和山东省史志办公室的表扬奖励。

随着全国有色金属工业和黄金产业的迅猛发展,山东省烟台市很快成为我国第一大产金地级市。1990年6月,我调入烟台市黄金工业局办公室工作。1991年,国家黄金管理局主办的《中国黄金报》创刊后,我被任命为中国黄金报社烟台记者站首任副站长兼记者,之后,又担任了烟台市黄金工业局办公室副主任。10年间,我的主要工作是为国家黄金管理局、山东省黄金工业局在烟台召开各类会议做好筹备工作,负责起草国家、省、市相关领导的工作讲话和报告,每年撰写文稿10多万字。其中,我撰写的时任烟台市市长周训德在第二次全国黄金工作会议上的典型发言材料,受到国务院、国家黄金管理局及山东省有关领导的好评。同时,我还肩负起《中国黄金报》烟台记者站的创建、管理和发展重任,组建起了烟台记者站的记者、通讯员队伍,形成了《中国黄金报》烟台新闻媒体协作和报纸订阅发行网络;每年采访撰写各类新闻稿件的发稿量和见报率在《中国黄金报》全国24个在编记者站中名列前茅,6次被中国黄金报社评为先进记者站。我6次被评为《中国黄金报》优秀记者,数十件新闻作品荣获好新闻奖,其中,《赵矿长选将与罢官》被评为中国产业报协会好新闻二等奖,还进入了中国好新闻奖评奖程序。

1998年12月,原国家重工业部中央有色金属工业局第一任老局长、冶金工业部副部长、煤炭工业部部长高扬文来到烟台送书,我负责接待工作。当他老人家听说我的父亲曾在河北寿王坟铜矿工作时,我们的距离一下拉近了,他郑重地为我送上一套上、下两册,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高扬文八十叙旧》一书,并亲笔签名留念。他老人家给我的赠书,我珍藏至今,每每读来,一种对老部长一生对党和国家建设事业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仰油然而生。

为了记载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特别是黄金产业发展的辉煌历程,歌颂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事迹,鼓舞后人,接力发展,历时半年,我著的23万余字的《黄金岭上写风流——王九会新闻作品选集》一书,由山东黄海数字出版社出版。年逾八十的中国黄金报社原社长、总编辑、高级编辑李树龙,欣然为本书作序,使之成为培训黄金战线新闻写作人才的一部有益教材。

2013年以后,在中国黄金报社领导的支持下,我的采访从烟台走向了全国,报道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北到黑龙江,南到海南岛,东到福建,西到新疆;从国家地质勘探队伍到有色金属矿山、冶炼厂,从矿山设计单位到金银首饰企业,采写的稿件来自多个行业和企业,受到了相关单位的好评。

2008年后,历经17年高速发展,山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邦股份”)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型冶炼厂,迅速发展成为全球贵金属冶炼技术的引领者,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1次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连续11年位居全国十大黄金冶炼厂榜首,连续5年年增销售收入超百亿元。我紧紧跟踪恒邦股份创新发展的每个时间节点,适时采访并推出新闻报道,向全国有色和黄金行业宣传推广恒邦股份的新经验、新技术、新产品。我采写的《“光盘”之歌——山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资源无限利用纪行》,用4000多字的篇幅,分“狼变虎”的故事、“砷变金”的魔方、“小变大”的张力、“茧变蝶”的畅想4个部分,全面立体式展现了恒邦股份实施产业光盘行动取得的辉煌成就,被《学习强国》网站以及《中国有色金属报》《中国黄金报》《中国矿业报》在头版头条或显著位置刊发。我撰写的《十年磨一剑、恒邦金光闪——恒邦股份十年高质量发展纪实》,分“一招鲜吃遍天”“做环保就是做产品”“人才兴才能企业旺”3个板块,再现了恒邦10年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壮阔场景。我撰写的《从黄到绿的跨越、创新交响曲、山高人为峰——恒邦股份发展新质生产力系列纪实报道》,共分3个篇章,全文1万余字。之后,我又采写了《向“新”而行的恒邦人——记曲胜利和他的创新团队》《一位“外籍院士”的家国情怀——记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恒邦股份总裁、总工程师曲胜利》《他们把小金属做成了大文章》《他们是最美海外采购人》《勇做创新破题的恒邦人——记冲刺“千亿恒邦”的恒邦股份冶炼三公司苏光文创新团队》等长篇人物纪实通讯,这些新闻作品先后被《学习强国》网站、人民网、大众网、中国科技网,以及《科技日报》《中国有色金属报》《中国黄金报》等在头条或显著位置刊发,在国内外引起了热烈反响,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恒邦热”。

从1965年我随父进入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到2025年,已整整过去了一个甲子。60年来,我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共相伴、共成长、共发展,受益匪浅,收获良多,令人难忘。今年,恰逢《中国有色金属报》创刊40周年,我虽已年逾古稀,却仍然奋战在中国有色和黄金新闻战线上,继续为有色金属工业和黄金产业发展鼓与呼,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作新贡献,这既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承诺和荣耀,更是我的责任和使命。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