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下300米深处——江西省地质局第一大队赣南钨矿资源储量核查井下工作纪实
2025年10月20日 11:22 401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稀有稀土 作者: 胡杰
技术人员与采矿车擦肩而过
技术人员利用科技开展巷道顶板采样工作
钨,作为国家战略性稀有金属,在高端制造领域意义重大。江西省大余县石雷钨矿与崇义县高坌黄竹垅矿区,是江西赣州地区重要钨矿产地。为精准核实资源储量,第一大队的地质工作者们深入地下300米坑道,直面高温、潮湿、粉尘考验。
高温练韧心
清晨6点,石雷钨矿井口,队员们穿戴好工作服,背上自救器,携带定位仪,整理好地质锤、罗盘与矿灯,准备下井。
江西省地质局第一大队赣州院副院长涂明星,是该项目的负责人。他反复叮嘱:“矿灯、自救器、定位器、安全帽都要检查好,井下每一步都要小心!”作为有着15年工作经验的“老地质”,他深知地下300米潜藏的危险。
乘坐矿车下井,仿佛坠入“移动蒸笼”。深度每增加100米,温度升高2℃、湿度增加10%。抵达-300米时,温度突破35℃,湿度达90%。闷热裹挟着矿石的腥气扑面而来,队员们刚下坑道,工装就被汗水浸透,贴在背上如同“湿棉袄”。年轻队员小林攥紧扶手,矿灯光束在黑暗中颤抖:“胸口像被攥住,呼吸都要使劲,耳朵里全是嗡嗡声。”
坑道内的高温,成了队员们必须面对的“持久战”。在个别无通风设备的狭窄空间里,热空气无法散去,队员们的汗珠顺着安全帽带子往下滴,脚边很快积起“水洼”。涂明星的毛巾拧了又拧,每次都能挤出一摊水:“夏天井下气温能达到40℃,衣服全天湿透,下班脱下来全是盐渍。”
粉尘的侵袭更让人难以忍受。采样过程中,坑道内粉尘四处飘扬,即便戴上双层防尘口罩,粉尘仍会钻进鼻腔、喉咙。两小时后摘下口罩,鼻腔与口罩内侧满是黑尘。小林初下井时,每天下班都咳得厉害,涂明星递来润喉糖,笑着说:“我们‘老地质’的肺里,都藏着‘地下的颜色’。”
潮湿则像一张无形的网。队员们穿着高筒雨靴行走,每一步都“咕叽”作响。侧壁挂满水珠,地质图、记录本需用塑料袋层层包裹。而队员们踩空摔倒在积水中,浑身湿透更是“家常便饭”。
更危险的是叠加伤害,潮湿让岩石松软易坍塌,粉尘遇水成 “泥浆”粘住工具,高温加速体力消耗。即便如此,队员们每天仍工作8小时以上。“这里没有昼夜,只有矿灯光、汗水咸和洗不掉的矿尘。”涂明星的话,道尽了井下工作的日常。
毫米争精度
坑道采样是对工匠精神的锤炼,数据精准度直接决定资源量计算结果,容不得丝毫偏差。队员林洪蹲在侧壁前,将皮尺零刻度紧贴矿脉边缘,额上的汗珠滴在尺上晕开水渍,他却紧盯刻度:“差1毫米都可能影响结果,必须精准。”
队员们根据规范设置采样点,用地质锤敲击着岩壁。林洪用地质锤轻敲侧壁,眼睛随着矿脉向坑道更深处延伸。他用红漆画圈标注,手上、胳膊上红白黑交织,极像“地下写实画”。
切割采样是高温与体力的双重消耗。5公斤重的手持式切割机启动后,轰鸣声震得手发麻,机身还发烫,队员们身上还背着十几块电池,每块电池重2公斤。在40℃的坑道里,队员们握机不到5分钟,汗水就流进眼睛,又辣又疼,只能用衣服蹭一蹭。
曾海海沿标记线匀速切割,每个样品标准要求长1米,宽度80厘米,重2~3公斤。火花落在积水中“滋滋”响,金属碎屑溅到工装裤上留下黑烫痕,他却紧盯切割线:“刀片偏移会让样品‘缺角’,影响分析结果。”夏天握切割机像握烙铁,他切完一块样品,手都在抖。由于工作环境的原因,每天只能采到4~5个样品。
队员们常蹲地工作2小时,起身时膝盖“咯吱”响,裤腿沾满泥水,手臂因握切割机酸痛,睡前得涂药酒。但看到样品整齐摆进样品箱,他们总会笑着说:“多一分细心,资源数据就多一分可靠,再累都值。”
笔墨绘希望
井下300米的坑道里,潮湿的空气裹挟着岩粉与铁锈味,黏腻地贴在曾海海的皮肤上。矿灯的光束在岩壁上划出窄窄的亮带,照亮他面前布满水渍的编录断面——这里距地面足有几十层楼深,每一丝空气都带着压抑的闷热,汗水顺着他的安全帽带往下淌,在工装后背洇出大片深色印记。
他半蹲在仅容两人侧身的坑道里,左手攥着地质锤,右手持着放大镜,鼻尖几乎要贴到岩壁上。每敲下一小块岩芯,都要仔细观察断面的岩层结构,再用铅笔在牛皮纸编录本上快速标注。湿透的工服紧紧地贴在身上,长时间与岩壁的反复摩擦,破损的工服诉说着他们的“身经百战”。坑道顶部偶尔有水滴落下,砸在安全帽上发出“嗒嗒”声,混着远处矿车驶过的轰鸣声,在狭窄的空间里反复回荡。
编录本被汗水浸得有些发皱,曾海海却不敢有丝毫分心。他需要精准记录每一层岩层的厚度、倾角和岩性,哪怕误差一厘米都可能影响后续勘探数据。膝盖抵着冰冷潮湿的地面,久蹲的双腿早已麻木,每挪动一步,关节都发出轻微的酸痛声。当他终于站起身伸展腰身时,矿灯的光扫过坑道深处,映出他身后同样埋头工作的队友——每个人的工装都湿透了,却没人停下手中的笔,只有铅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在这地下300米的黑暗里,勾勒着地质勘探的希望轮廓。
一张张比例尺精细的图纸完美地展现了埋藏于地下的“世界”,40000余米的坑道脉络在图上清晰呈现。从主巷道到分支采场,从断层标注到矿体边界,每一条线条都凝聚着地质队员的汗水。数十份坑道平面图不仅是井下空间的“全景档案”,更为合理规划采矿顺序、精准定位开采靶点提供了关键技术参考,有效推动矿产开采从“经验作业”向“精准开采”转变。
初心映钨光
涂明星、曾海海和林洪3名党员组成了突击队,平均年龄35岁,在最恶劣的环境中扛起重担,成为项目推进的“红色引擎”。
今年夏天,坑道内遇到了断层破碎带。这里岩石松散、地下水渗涌成“泥浆”,温度达38℃,采样工作陷入停滞。
“我是党员,我先上!”他们带头进入破碎带。队员们先用钢管搭建临时支护,握着发烫的钢管在泥浆中钻孔,汗水滴在钢管上,湿滑的手套好几次差点握不住扳手。
支护搭好后,队员们轮流作业,每次不超过20分钟,防护服里的衣服却很快能拧出水。“呼吸都觉得烫,但必须采到合格样品,不能耽误进度。”涂明星说。
黄竹垅矿区老坑道扩界测量工作更为棘手。多年的老坑道里,碎石堆积、积水漫脚,粉尘浓度高。突击队主动承担清理任务,铁锹一挖就扬起粉尘,队员们闭着眼、憋着气干活。撬不动大块矿石,就用肩膀扛,肩膀压得发红也不叫苦。林洪的手指被撬棍磨出水泡,水泡破了血水混着泥水,他贴张创可贴继续:“老坑道数据关键,多清理一点,扩界资源量就更准。”
突击队还做好传帮带工作。年轻队员缺乏井下经验,党员们手把手教。曾海海带年轻队员辨矿脉,用地质锤敲下不同岩石让他分辨岩性;林洪教队员应对突发情况,从躲避岩屑到修理矿灯,毫无保留。在党员带领下,年轻队员很快能独立作业。
截至9月份,石雷矿区累计已完成坑道编录25000余米,基本分析样采集4000余件;黄竹垅矿区坑道编录15000余米,布设样品800件。每当看到这些阶段性成果,看着精准的资源数据,队员们的脸上满是欣慰。井下的汗水、磨破的手套,都成了最珍贵的“勋章”。
从石雷矿区到黄竹垅矿区,从地面晨光到地下矿灯,地质工作者们这份坚守与担当,终将化作赣南大地上的“钨”光璀璨,为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筑牢根基。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