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单位以改革为笔描绘资源安全新图景

2025年10月15日 16:0 21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矿建设   作者:

3(1)

甘肃白银等老矿区深部找矿传来捷报,新发现的矿藏中金、铜、铅锌等资源量丰富。

地质科研单位自主研发的“AI找矿”软件平台成功上线,标志着传统地质找矿迈出了智能化的重要一步。

……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地质勘查行业改革与发展大会上,多家地勘单位晒出改革探索的“成绩单”,整个行业焕发新活力,资源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当前,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正在深入推进,各地地勘单位纷纷以改革创新谋求转型突破,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不断探路。

改革探索激发新活力

作为地勘改革先行省份,浙江省于2022年实施事企分离改革,构建“一院一集团”新格局。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院围绕公益职能回归、技术支撑地方、找矿突破创新等方面,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转型之路。经过6年攻坚,湖南省地勘部门形成了找矿突破、职能拓展、经济发展、合作扩大、能力跃升、治理有序、队伍稳定的崭新局面。

甘肃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则坚持“地质为民”的理念,从过去“找矿为主”向“综合服务”加速转型。该局将地质技术深度融入防灾减灾、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民生领域,并围绕“一核引领、两级支撑、两业提升、全局协同”的产业格局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人才保障,稳步推进数字化转型。针对白银厂等老矿区资源枯竭、勘查投入不足的难题,该局创新构建“省自然资源厅+市政府+矿企+地勘局”四方合作模式,由政府统筹政策资金、企业负责开发、地勘部门提供技术支撑,形成勘查—开发—转化全链条闭环。在这一模式下,白银老矿山深部成功发现2处中型矿床,新增金16吨、铜4万吨、铅锌40万吨、银16吨,不仅实现了资源新发现,更为全国老矿区“攻深找盲”提供了可复制的协同范式。

面对超大型城市资源匮乏的现实,天津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积极探索“事业引领产业、企业发展产业、产业反哺事业”的协同发展新路径。经过反复实践论证,天津提出打造“1152”现代地勘产业体系的新思路,着力构建“公益性与市场化协同、传统业态与新兴领域融合”的特色产业格局,为超大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与时俱进的地质支撑。

5月29日,贵州省地质矿产局、贵州省地质矿产开发院挂牌,标志着贵州省地勘单位改革正式落地。通过改革,贵州省地勘单位功能定位更加清晰明确,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队伍规模精干高效,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从而实现“瘦身”与“健体”的有机结合,达成“系统优化、整体重塑、功能再造”的目标。

无论东部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省份,各地勘单位在改革思路上不约而同地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需求:紧扣资源安全、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战略来明确地质工作方向,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新活力。

找矿突破彰显改革成效

改革为地勘行业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找矿成果。甘肃有色地勘局通过协同创新,实现重点成矿区带和老矿山深边部找矿重大突破,新发现的矿床新增了大量金属资源储量,有力支撑了国家战略矿产增储。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危机矿山找矿、广西大规模找矿等任务中,累计提交44个中大型矿床;“十四五”期间为中国有色集团“就矿找矿”累计新增铜金属资源当量473万吨。

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历经改革淬炼,现隶属于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全国少数整建制保留的地勘单位,综合实力位居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前列。近年来,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坚持地矿一体化发展思路,深入实施“聚焦主业、双轮驱动、多业并举、跨越发展”战略,以西北五省及晋蒙广袤大地为经纬进行有色冶金矿产勘查,特别是扎根秦岭及秦巴山脉,从加大勘查投入、加强综合研究、加快攻深找盲等多个方面,集中优势技术力量,构建应用“天-空-地-井”三维立体综合找矿方法技术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找矿成果。自2021年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西北有色地矿集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资源报国”成绩单,累计实施地质勘查项目数百项,估算新增金、铜、铅锌、钒、钼等各类资源量和潜在资源近千万吨,新增矿产地50余处。

不少地勘单位还积极参与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和大规模区域找矿会战,在金、铜、铅锌、锂等紧缺矿种上实现新发现,夯实了资源安全“家底”。

产业结构调整同步推进,多元发展成为共识。各地地勘单位正从传统单一的找矿业务向“大地质”全产业链延伸。不少单位衍生出工程施工、环境治理、地理信息、新材料研发等新业态。例如,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创新实践,已从单一的地质找矿研究发展形成了“大地质+新材料”双轮驱动的产业格局,该公司依托自身科研和人才优势,成功孵化了超硬材料、人工晶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子公司,主导产品打入欧洲、南美市场,相关技术获得国家级奖项,在新材料领域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院则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国家重点水利工程镜岭水库枢纽建设,攻关漓渚铁矿尾矿库绿色高效利用方案,同时发掘地质文化和旅游资源价值,助力打造“地质+乡村+文旅”新业态,全方位赋能乡村振兴。通过专业拓展和跨界融合,地勘单位正释放出更大的发展潜力。

创新驱动成为行业发展的鲜明底色。各地大力推进新技术与传统勘查的深度融合,“无人机+地质”“智能钻探+物探”等新技术在野外勘查中广泛应用,绿色高效的勘查工艺逐步推广。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的AI地质找矿技术与产业化平台成功推出,使矿产勘查向数字化、智能化迈出关键一步。不少单位还积极拥抱地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加快数智化转型步伐,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院正探索“天空地深一体化”智能探测新模式,提升综合探测能力。科技赋能极大提高了找矿效率和精准度,为资源勘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绿色勘查理念深入人心。地勘行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找矿的同时更加注重矿山生态修复,实现了“找矿”与“护绿”协同推进。过去10年间,甘肃有色地勘局生态修复业务年产值从不足1000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1.18亿元,“找矿增储”与“修复治水”两手并重,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建设了全国首个自然资源领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其经验做法获得了自然资源部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肯定。通过严格落实绿色勘查规范、强化矿区环境治理,各地勘单位正努力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有机融合,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共谱新篇

面向未来,各地地勘单位对自身使命有着清醒而坚定的认识: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是义不容辞的重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表示将聚焦主责主业,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勘查和科学研究,全面提升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和自治区关键金属产业发展的资源支撑能力,加快海外勘查基地建设和矿权经营力度,争做资源保障的“先锋队”。各地勘单位纷纷表示,将以实际行动端牢“中国人的资源饭碗”,不断提高重要矿产的自给率和保障度。

科技创新被寄予更大期待。地勘行业将持续强化科技引领,加快推动传统地质勘探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智能找矿、智慧地质将成为未来的新引擎,同时,中央及地方地勘力量前瞻布局“深地、深海、深空”三大新兴领域,瞄准深地探测、深海矿产以及行星资源勘查等前沿方向,不断拓展地质工作新的疆域。各单位还将持续深化数智化转型,建设智慧地质平台,培育地质找矿新动能,努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

在开放合作方面,“走出去”步伐有望进一步加快。许多地勘单位计划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全球资源布局,在海外合资设立矿业公司、获取优质矿权,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配置“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例如,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已在东南亚迈出矿权经营的实质步伐,布局境外全产业链咨询和技术服务品牌。未来,更多的地质队伍将活跃于海外矿业舞台,为我国获取急需的锂、钴、镍等关键矿产资源提供坚实保障。在国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地质力量也将加强协同联动。与会代表倡议全国地勘单位、科研院所和矿业企业携手共进,在协同创新中共享成果,在深入合作中实现共赢,共同提升矿产勘查与地质服务能力。

面对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与会代表认为,唯有坚持改革创新,增强责任担当,才能在新时代谱写地质找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征程万里风正劲,地勘单位正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凝聚共识、坚定信心,蓄力打造资源保障和科技引领的“双引擎”,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