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照亮创新路——记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示范性创新工作室”李恒江创新工作室
2025年10月14日 10:7 129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铜镍铅锌 作者: 李玲霞
创新工作室成员在研究氧枪使用情况
在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冶炼一厂,高温的熔炉日复一日吞进成吨的原料,轰鸣的设备旁、炽热的炉火边,总有一群身影围绕生产难题反复钻研——他们就是李恒江创新工作室的成员。这支以河南省劳模李恒江为核心的团队自2018年成立以来,从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基层创新工作室起步,一步步成长为济源市优秀创新工作室,河南省机械冶金建材行业“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2025年7月,获得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示范性创新工作室”称号。
7年深耕铅锌冶炼领域,他们以解决生产痛点为靶心,以培育专业人才为根基,用一项项创新成果、一串串亮眼数据,书写了基层工作室的攻坚传奇。
聚才成势:
打造年轻化的“攻坚梯队”
“把懂技术、肯钻研的人拧成一股绳,才能破解生产难题。”这是李恒江组建工作室时的初心。李恒江1975年出生,中共党员。作为冶炼一厂厂长,早已在铅锌冶炼行业潜心钻研多年,凭借解决行业疑难问题的突出能力,先后获得济源市 “劳动模范”、河南省 “劳动模范”称号。2018年,李恒江牵头整合生产管理人员、工艺及设备专业技术人员、车间技术骨干,正式成立创新工作室,明确以 “安全、生产、工艺、设备、环保多领域人才培养”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为核心使命。
如今的李恒江创新工作室,已形成一支专业核心团队,结构堪称 “专业且年轻”:工程师构成技术研发 “大脑”,技师、高级工、中级工负责实操,工作室的成员们,既懂理论又善实操。为让每个人的才华都能充分施展,工作室推行 “各负其责、各显其能”的机制——技术人员牵头课题设计,技师负责工艺优化,管理人员协调资源,就连刚入职的青年员工,也能在团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切入点。这种“人人有角色、个个能攻坚”的氛围,让工作室成为企业人才成长的 “孵化器”。
靶向攻坚:
把课题做在生产一线
“创新不能脱离生产空谈,要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这是工作室始终坚守的原则。每年,他们都会围绕冶炼一厂的生产瓶颈设立重大课题,从提升处理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作业率,到提高金属回收率、优化环保指标,每一项课题都直接服务于一线需求,且必须在一年内完成落地。
2022—2024年,工作室累计承担14项创新课题,投入资金将近1000万元,最终全部按期完成目标,为公司创效,用“真金白银”证明了创新的价值。
冶炼一厂是在豫光“资源循环利用及高效清洁生产技改”项目的基础上成立的,目前,拥有有色金属行业最大的单条铅冶炼生产线。2020—2024年,该工作室成员致力于在底吹炉“原+再”循环生产模式基础上,解决多金属协同处理工艺难题,最终通过多次技改,成功实现了5炉联动,将炉次提高了25%,处理量提升14.26%,各项生产指标均创历史最优。火法精炼炉更是突破历史运行时长,炉龄达到11个月,与大系统同步。在此期间,该工作室还解决了氧化炉烟灰变色,离子液系统氟氯腐蚀,电收尘出口温度高等一系列行业难题,并在数智化方面不断探索,研发自动配料软件,以机代人安装下料口清渣机器人等,不断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改善职工作业环境。他们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目前,正在全力攻关烟化炉协同处理侧吹还原炉冷渣的技术难题。
2025年7月,豫光高值化利用绿色环保工程点火试产,冶炼一厂新增双侧吹系统,在该工作室成员的带领下,双侧吹系统一次性试产成功,并且,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攻关,实现了双底吹+双侧吹的同步运行。2025年9月,通过跨厂区烟气输送,又实现了双底吹投入项修、双侧吹接续生产的双轨制运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特殊时期的生产效率,为未来应对更复杂的生产局面注入了信心与动力。
李恒江满怀信心地说:“对我们而言,效益是生命线,效率是硬实力。我们将聚焦大型炉窑,聚焦双底吹+双侧吹的协同处置,全力突破生产效能的瓶颈,让我们的生产与市场同频共振,助力豫光提升行业竞争力、增强决胜市场的底气。”
匠心传承:
让创新火种代代传
“一个工作室的力量有限,只有培养更多后备人才,才能让创新持续发力。”李恒江深知,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工作室成立以来,始终以“传帮带”为核心,依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从技能水平、创新能力、传承带动3个维度,为员工定制培养计划。
目前,工作室累计培养1359人次,结成55对师徒,其中29对为“提高型”师徒,不少青年员工在师傅的带领下,快速成长为车间技术骨干。
范刘涛是工作室的优秀师傅,他先后干过炉前工和中控工,手上有不少“独门绝技”。在带徒时,范刘涛从不藏私。他教新人判断炉况,带着徒弟蹲在炉前,讲解“火焰颜色与炉温的关系”;在设备维护中,他会亲手示范“如何通过异响判断设备故障”。在范刘涛的指导下,徒弟赵斌的技术日渐精进。在2024年河南省“中孚杯”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师徒两人分获一等奖、二等奖。
除了师带徒,工作室还搭建了多元化的成长平台。通过“云课堂”推送工艺知识、组织创新成果交流会分享经验、对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开展高级技师培训。这些举措,让员工既能在实践中提升技能,又能在交流中拓宽思路。如今,工作室培养的人才已遍布豫光各个关键岗位,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从济源市的一隅工作室,到全国行业的示范标杆,李恒江创新工作室用7年时间证明:基层创新无需“高大上”,只要扎根生产一线、聚焦实际问题、坚守人才培育,就能释放出强大的创新动能。未来,这支团队还将围绕“效益为王、金属为王”的战略目标,在冶炼行业的绿色化、智能化道路上继续攻坚,让炉火红焰照亮更多创新之路。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