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有色以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10月14日 10:4 34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在湖湘大地的矿山深处、冶炼车间里,一群以劳模为旗帜、以创新为引擎的平凡奋斗者,用智慧和汗水夜以继日地奋斗,镌刻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进足迹,成为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有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注脚。近年来,湖南有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成熟一个、命名一个,发展一批、带动一批”的建设路径,培育出20个覆盖各层级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矩阵(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着力打造技术攻关“先锋队”、降本增效“助推剂”、人才培养“孵化器”,激励广大职工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在推动创新中大显身手、在促进发展中建功立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聚力创新突围

当好技术攻关“先锋队”

近年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保标准升级、智能化转型迫切的行业挑战,湖南有色充分利用劳模创新工作室贴近实际、贴近职工的优势,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先后组织工作室成员以创新实践突破技术瓶颈,在绿色冶炼、地质找矿、智能转型等领域开展重点攻关100余项,真正地将创新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围绕锌冶炼行业“高污染、高能耗”的痛点,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培育对象柳祥国领衔的柳祥国劳模创新工作室,瞄准锌冶炼先进操作技术和先进工艺,不断挑战自我、勇攀高峰。改造剥锌机,效率提升40%;总结提出“低电流密度下稳定析出操作法”,优化工艺流程后年创效超2000万元;大力推动大型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应用,建成国内首条全自动化锌冶炼生产线,打造“智锌工厂”,实现指标和效率双提升,劳动生产率较转移前提高2倍。如今,这条生产线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列为“智能制造标杆项目”,为传统重工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株冶方案”。

在“世界锑都”锡矿山,活跃着一个由“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倪祖昕挂帅,依托锡矿山生产实际,以开展课题研究、技术攻关与创新、推进边深部地质找矿为使命的祖昕劳模创新工作室。近4年来,倪祖昕带领团队充分发挥工作室“示范带动大舞台”的作用,积极调整找矿思路,提出了“浅部整理资料找残矿、中深部探边找盲矿、深部开拓找新矿”的方向,助力深地“寻宝”,推动矿山资源接续实现重要突破。该工作室积极与行业专家探讨研究锡矿山成矿规律,设计施工5个地表钻孔均见矿,打开了南矿往北探矿的“大门”,在公司“南北两翼齐飞”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南北连通;深度参与南矿深部机械化采矿试验,实现采、掘、出全流程机械化,使采矿效率提高30%、掘进效率提高50%,显著提高了矿山本质安全水平。

而在传统矿山向智慧矿山加速转型的进程中,水口山有色铅冶炼厂劳模创新工作室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生力军”角色。面对有色金属行业竞争加剧、环保标准升级的双重挑战,该工作室聚焦生产一线“卡脖子”问题,将其作为科研攻关的核心方向。在《离子胺脱硫系统正常运行》课题研究中,该工作室历经两年日夜攻坚,通过上百次反复实验与调试,实现尾气排放全面达标,为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劈开了一条高质量坦途。此外,该工作室研发的《铅系统高效运行》项目成果,在2021年中国(湖南)有色金属行业创新挑战赛中获得“最佳成效奖”荣誉,成为行业技术革新的标杆案例。

激活内生动力

当好降本增效“助推剂”

近年来,湖南有色各劳模创新工作室坚持“效益导向”,着力在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管理创新等方面下功夫,主导或参与降本增效项目120余个,通过工艺革新、设备改造、管理优化等举措,实现企业综合能耗持续下降、资源回收率稳步提升、经济效益明显增强,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推动节能降耗方面,水口山有色铅冶炼厂劳模创新工作室聚焦生产“痛点”,研发新型耐火材料配方,使烟化炉寿命从3个月延长至9个月,年维护成本降低60%;通过杂料精准配比模型,氧化锌生产煤耗下降7.9%,年增效益超6000万元。该工作室总结的《铅锌冶炼协同增效模式》被写入《中国铅锌行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成为全国铅冶炼企业学习标杆。五矿铜业熔炼厂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针对阳极炉能耗偏高问题,组织团队采用“鱼骨图分析法”,系统梳理人、机、料、法、环等因素,实施溜槽盖板加装、浇铸机升级等12项技改措施,推动天然气单耗同比下降12%,年节约成本300余万元。黄沙坪矿业刘东劳模创新工作室推广电子雷管新工艺,减少火工品损耗,年节约成本300万元;创新井下废石就地破碎工艺,降低运输成本15%,近3年累计降本超1500万元,助力企业逆势盈利。

在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柳祥国劳模创新工作室积极投身株冶转移转型攻坚战,大胆采用污酸处理、离子液脱硫等新工艺技术,实现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各项环保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清洁生产水平,“变废为宝”效应明显。祖昕劳模创新工作室聚焦氧化锑资源高效回收研究,完成的选矿跳汰机更新改造项目,将跳汰作业回收率由17.42%提升至35.14%,每年可多回收锑精矿近300吨,年创效益3000余万元;高标准践行“百年锑都,绿色发展”理念,完成全尾固化剂充填试验,实现尾砂溢流零排放目标,每年可减少尾砂排放15万吨以上。黄沙坪矿业谢平清劳模创新工作室扎实开展复杂难选矿物综合利用技术攻关,推动钨、钼、萤石回收率逐年提升,其研发的“低品位伴生萤石资源选化结合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低品位复杂难选伴生萤石资源高效选别实用新工艺”项目分别获得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湖南)有色金属行业创新挑战赛最佳成效奖。

在推动管理创新方面,祖昕劳模创新工作室重点加强钻探技术改革与管理优化,引用钻探岩芯管,有效提高了钻探取芯率和岩芯完整度。水口山有色铅锌矿劳模创新工作室紧紧围绕服务矿山发展,积极推动生产难题破解与生产效率提升,通过优化井下照明定时策略、完善能源计量体系,实现年节电超100万度;主导的“供配电及二坑线运输信息化技术应用”项目,以智能化手段推动矿山运输系统升级。这些实践充分印证,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的“叠加效应”,能释放远超预期的经济效益。

传承匠心薪火

当好人才培养“孵化器”

人才强则企业强。近年来,湖南有色各劳模创新工作室认真落实“人才强企”战略,通过“导师带徒”传承技艺精髓、“实战练兵”锻造核心能力、“平台育才”搭建成长生态,打造出梯队化、专业化的人才雁阵。截至目前,各工作室累计培养各级各类技师、技术能手、工匠等200余人,获授各类专利成果120余项,形成“工作室培育人才、人才反哺工作室”的良性循环,为湖南有色产业升级提供了持续的智力支撑。

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练兵场”作用。湖南有色各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推行导师带徒制、组织参加技能比武、开展专项劳动竞赛等举措,全方位搭建职工群众思想碰撞、岗位练兵、技能提升、风采展示的载体平台,有效推动了基层一线职工岗位成才。例如,2021年以来,株冶集团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每年实施“一对一”师徒结对60余对,累计为390余名职工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多名职工先后获得株洲市“五一劳动奖章”、“株洲工匠”提名奖、“湖南有色工匠”、株洲市首届“神农杯”技能大赛“青苗奖”、首届全国“红旗杯”班组长大赛优秀奖等荣誉。株冶集团以柳祥国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基点,向基层延伸,陆续打造了吴湘、雷素涵、瞿家松等多个基层劳模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各级劳模工作室的示范带动作用。水口山有色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人才“传帮带”纽带作用,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每年开展“师徒结对”活动,通过“老带新、强带弱”的实践模式,让工匠精神在岗位实践中薪火相传。近年来,铅冶炼厂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培育出“国企工匠”“衡州工匠”“星级工匠”“一级操作能手”等一批行业精英,形成了以4名高级职称人员、4名高级技师、6名技师和45名高级工为骨干的人才梯队,成为行业内响当当的“人才高地”。锡矿山锑业以祖昕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主阵地,加强各职业技能人才梯队建设,定期举办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聘请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南大学、长沙矿山院等专家授课,有计划地开展带教培训工作,全方位提升了地测采选技术人员专业理论知识和整体技术水平,更好地指导矿山生产实践,人才断层难题迎刃而解。

充分发挥推动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的载体平台作用。柳祥国劳模创新工作室在株洲市渌口区产业园区、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等地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并与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签订“现代学徒制”合作协议,从人才培育与选用环节提前介入,打造特色“株冶工匠班”,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为企业培育后备力量;与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株洲供电分公司等建立劳模工作室联盟,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成为解决企业生产难题、培养工匠式技能人才、推动群众性技术创新的新阵地。作为水口山地区的创新名片,水口山有色铅冶炼厂劳模创新工作室始终保持开放姿态,近年来,累计召开专项研讨会40余次、培训会36次,接待地方政府、同行业企业交流80余次,成为各级领导和行业协会调研的“必选站”。2022年6月,时任衡阳市委书记秦国文调研时“点赞”该工作室“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个劳模一面旗帜,一个工作室一座灯塔。”从清水塘的转型阵痛到锡矿山的深地掘金,从传统熔炉的工艺蝶变到智慧矿山的数据奔流,湖南有色劳模创新工作室集群始终以匠心为笔、创新为墨,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壮阔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彩篇章。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历史节点,湖南有色正以更高站位谋划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蓝图,推动“劳模之光”照亮前程、“创新之火”燎原行业,为建设世界一流有色金属集团注入不竭动能。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