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字的温度

2025年09月22日 11:28 8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我与有色报   作者:

开始关注《中国有色金属报》(以下简称《有色报》)应该是20世纪90年代初,那时,我在山西铝厂的一家二级单位从事生产调度。当时的信息还不像现在这样发达,一切消息的来源都要依靠电视、报纸。刚刚投产不久的山西铝厂,是“有色工业天字一号工程”,与《有色报》有着深厚密切的联系,报纸在山西铝厂的订阅量就达到2000份,以班组为单位发放,我就有缘结识了《有色报》。

其实,从初中起,我就喜欢写点东西,业余时间不是读小说就是学着写小说,甚至模仿手写的一篇有头没尾的武侠小说,被同学们当作手抄本传看。参加工作后,读书看报的习惯依然坚持,《有色报》当然是首选,因为《有色报》贴近职工生活,接地气。那时的《有色报》还是铅字印刷,套红出版,每期还带着油墨香的报纸一发下来,我便迫不及待地一睹为快。

读得多了,便尝试着给《有色报》投寄稿件,也经历了初投稿件的泥牛入海和美好期待。终于有一天,在《有色报》副刊看到了自己的随笔《起名记》,那也是我在《有色报》发表的第一篇稿件。

1999年,我调到企业电视台从事文字编辑工作,恰与厂报社办公室同在一层,隔壁紧邻。《有色报》经常派记者来山西铝厂采访,我便有机会结识了过去只存在于铅字上面的记者老师。2010年,我担任《劲旅报》总编,与《有色报》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联络就更多、更深了。我们定下要求,以《有色报》为重点,认真落实对外宣传任务。为了鼓励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我们对在《有色报》上发表的宣传稿件,给予作者稿费的翻倍奖励,同时,对单位考核加分,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外宣工作。

多年的相处,感觉《有色报》和企业就像是一家人。我们经常邀请报社记者来企业实地采访,近距离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我们还选派人员到《有色报》学习培训,提高企业新闻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前后几代报人,多年的交往,彼此成了敞开心扉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好战友。他们站得高、望得远、看得透,“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每次与他们交流,都有提高,他们对于我的鼓励帮助终生难忘。

每年的好新闻评选会、宣传工作会,成了有色系统宣传工作人员相逢的盛会和联系情感纽带的桥梁。天南地北的同仁好友聚在一起,述说一年来的感想体会,既加强了沟通交流,又收获了友谊。分别时,大家互道珍重,期待来年再会,这份感情永存不忘。

《有色报》上,有我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更有对新闻信仰和新闻理想的坚守。2020年底,我被任命为氧化铝厂专职党委副书记,离开宣传部门。2023年恰逢山西铝厂成立50周年,我承担起了撰写长篇通讯《放马滩不会忘记》以及专题片的拍摄制作任务。稿件在《有色报》整版刊发,并被推荐参加全国行业报好新闻评比,为我职业生涯画上了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

30年来,我始终与《有色报》相依相伴。闲暇时,翻翻这些年发表文章的剪报本,发现那一篇篇见报的文章,无声记录了自己从一名通讯员到从业人员,再到记者的成长蜕变。回望来时路,《有色报》早已成为我工作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每一篇稿件,就是自己成长的一个阶段,既有成长的艰难跋涉,也有人生的精彩瞬间;既有成功的喜悦和振奋,也有成长的艰辛和阵痛。然而,无论是取得成功还是遇到挫折,走过的每一步,《有色报》都给予了我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

距离退休还有5年的时间,企业实行内退政策,我离开了自己喜爱的工作岗位,被当地一家中医药生产企业聘任,继续从事宣传工作,并给了一份特殊的待遇:专门为我部门订了两份《有色报》。

墨香犹在、情谊如旧。那一张张纸页,承载的不仅是一段岁月,更是我半生事业的温度。对于全国有色系统的写作者来说,其实就是《有色报》的温度,是报社全体编辑、记者与读者、作者之间友爱的温度、感情的温度。希望《有色报》温度不减,长盛不衰,越办越好,让这份温暖的情谊永远延续。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