铂金属价格历史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5年09月18日 13:21 187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有色市场 作者: 叶倩宁
2000年以来铂金属价格与美元指数走势
21世纪以来,作为一种用途广泛的贵金属,铂金属曾经在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在经历了两个关键的“分水岭”后,市场对其关注度逐渐降低。直到2025年5—6月,铂金属价格大幅上涨近40%,重新吸引了市场的目光。
2010年以前,凭借其稀缺性和燃油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推动工业需求不断攀升,铂金属价格显著上涨,且表现长期优于另外一种重要贵金属——黄金。但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央行多次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美元超发导致居民购买力下降,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泡沫。同时,美国不断攀升的赤字率降低了美元资产的安全性,投资者开始寻求安全性更高的“硬通货”。在此背景下,流动性高且变现能力强的黄金成为首选,展现出更大的价值。
2011年8月,长期处于折价状态的黄金首次超越铂金属。此后3年多,两者价格走势基本同步。直至2015年年初,全球工业制造业景气度下滑,拖累工业品价格,黄金价格超过铂金属后便再未被反超,且二者价差不断拉大。
铂金属与黄金并行及分化的历程,反映出黄金在全球资产配置中逐渐从传统避险资产转变为储备资产的金融化现象,其地位超越了普通商品,获得了更高溢价,这一转变离不开成熟的市场生态以及人们认知的推动。
鼎盛时期(2000—2008年)
2000—2008年,堪称铂金属市场的鼎盛阶段,其间,铂金属价格经历了一轮结构性牛市,从约400美元/盎司以下持续上涨至2008年的2273美元/盎司的高点,累计涨幅约4倍,这主要得益于工业需求的持续增长。在此期间,除2006年供给出现盈余外,其余年份铂金属大多供不应求,推动了其价格的稳步攀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全球经济遭遇严重冲击,当年铂金属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年内跌幅超过60%。此后,铂金属市场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
汽车行业步入快速增长时期,汽车尾气净化用催化剂需求逐步成为铂金属最大的需求来源,特别是2002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关税逐渐降低,外资车企加速在中国市场布局,中国乘用车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年销量首次突破200万辆,同比实现翻倍增长。
2002—2007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年销量从200多万辆飙升至1000万辆,跃升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在此期间,铂金属在汽车尾气净化用催化剂方面的需求稳步增长,从259万盎司/年攀升至最高的415万盎司/年,增幅达60.2%。然而,2009年之后,铂金属在这一领域的需求出现断崖式下降。
供应方面,铂金属供应对南非依赖程度较高。尽管价格上涨刺激南非扩大生产规模,但该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电力短缺问题限制了铂金属产量的增长速度。2004年,南非实际GDP增长率为3.7%,主要受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就业机会稳定增长以及宽松利率政策等因素的推动。当年,南非铂金属矿产供应量从2003年的463万盎司大幅增至501万盎司,增幅达8.2%。
先扬后抑时期(2009—2015年)
美国次贷危机过后,随着全球工业需求逐步恢复,铂金属价格在2011年8月攀升至历史第二高位。但随后全球经济再度下行,铂金属需求陷入疲软态势,供给保持相对稳定。在此背景下,需求反弹所造成的供应缺口对价格产生的边际影响有限,铂金属价格持续回落至2009年年初的水平。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历经了一段艰难的摆脱衰退的时期。经济低迷使得多数国家的汽车产量大幅缩减,进而导致铂金属需求急剧回落。不过,2009年美联储实施的“零利率”政策使得美元走弱,对铂金属价格形成支撑,同时,铂金属的投资需求也有所升温。2010年,随着全球制造业的复兴,铂金属的工业需求开始回升,推动价格持续上涨。2011年上半年,尽管欧洲债务危机引发的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给市场带来了影响,但铂金属的首饰消费等实物需求回暖,价格维持高位震荡。
2011年9月,美联储宣布实施扭转操作(Operation Twist),即通过出售资产负债表中的短期国债,同时购入长期国债,以此提振美元指数。这一举动引发金属铂的价格从历史次高点1887美元/盎司大幅下跌。
2012—2015年,铂金属价格显著下行。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直接影响了汽车尾气净化用催化剂中铂金属的需求。与此同时,市场不确定性降低,央行货币宽松预期减弱,也打压了铂金属的投资需求。2012年,南非铂金属矿山发生罢工事件,对铂金属供给造成冲击,成为当时影响铂金属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此后,尽管铂金属供需格局持续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未能扭转价格下行的趋势。
2015年,南非兰特兑美元贬值,驱动南非铂金属出货量创下4年新高,而中国珠宝需求却持续走低。在需求减弱的背景下,市场供需失衡加剧,美元持续走强,对铂金属价格构成下行压力,铂金属价格回落至900美元/盎司以下。
投资退潮时期(2016—2018年)
2016—2018年,铂金属在珠宝消费和投资领域的需求持续减弱,消费者偏好转向,流动性趋弱使得铂金属逐渐被投机者“抛弃”。此外,美联储缩表成为压垮铂金属价格的最后一根稻草。投资属性的弱化使得铂金属价格走势低迷不振,即便工业需求有所回暖,也难以给价格提供足够的弹性支撑,始终在800美元~1200美元/盎司区间窄幅震荡。
2016—2017年,尽管全球经济呈现逐步复苏态势,但消费者的偏好发生改变,铂金属的投机需求减弱。这种变化限制了铂金属价格的上涨潜力,使得2017年铂金属价格基本处于横盘震荡状态。
2018年,铂金属价格整体呈现波动下行趋势,这主要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美联储缩表使得市场资金环境发生变化;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首个任期内采取的关税政策引发了全球贸易紧张局势;消费和投资领域对铂金属的需求也呈现萎靡态势。
2015年,电动车市场在中国迅速崛起,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33万辆,占全球销量近60%,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到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
在此期间,“欧6排放标准”实施过程中,德国大众汽车在其生产的柴油车上安装作弊软件的“柴油门”事件引发连锁反应。随后几年,欧洲市场柴油车注册数量明显下滑,数据造假丑闻加速了欧洲各国全面淘汰柴油车、推动禁售燃油车等计划。如此一来,即便全球乘用车产量保持高位,铂金属在汽车尾气净化用催化剂中的需求却出现了下滑。
动荡加剧时期(2019—2022年)
2019年前后,铂金属的供需矛盾并不突出,其间,宏观层面对价格波动的影响显著上升,具体表现为铂金属价格走势受经济和政策扰动,与黄金价格走势同步。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2021年芯片危机出现以及2022年俄乌冲突加剧等一系列事件,推动铂金属价格大幅波动。总体而言,铂金属价格在经历短暂回调后便获得支撑,这主要是因为铂钯替换逐渐成为市场共识。一方面,2018年以来,不断拉大的铂钯价差促使市场基于经济考量产生了铂钯替换的需求;另一方面,2022年,俄乌冲突引发的供应安全问题,进一步强化了铂钯替代需求。
2019年,铂金属产业整体表现欠佳,不过供需缺口并不十分明显。尤其是下半年,随着美联储降息,铂金属价格跟随黄金价格呈现窄幅上涨态势。
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铂金属呈现供需双弱的格局。3月,由于金融市场流动性枯竭,铂金属价格短暂下挫,但很快收复跌势,随后受金属属性驱动持续上涨。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铂钯替代在技术上取得突破,这成为利多铂金属价格的关键转折点。此后,铂金属在汽车尾气催化剂方面的需求开始止跌回升,铂钯价差也逐步走向收敛。
2021年,汽车缺芯问题对车用催化剂需求产生影响,再加上美联储宽松政策预期暂缓,铂金属价格出现下行。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美联储降息预期上升以及南非限电等因素扰动,促使铂价上涨。与此同时,新冠疫情引发的全球供应链问题也对铂金属市场的波动产生了影响,其间价格稍有回落。
厚积薄发时期(2023年至今)
2023年以后,在全球高通胀的背景下,各国央行持续大幅加息,使得融资利率提高,阻碍了南非等地区矿商的扩产计划。在供应相对稳定但需求持续增长的态势下,铂金属的供应缺口开始扩大,并在2024年达到了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工业和首饰需求相对平稳的情况下,铂金属的投资需求快速回升,但未能对价格形成提振作用,使铂金属价格在1000美元/盎司上方维持窄幅震荡走势。直至2025年,随着特朗普再次就任美国总统,其主张的关税政策逐渐浮出水面,引发了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贸易战。与此同时,美债到期冲击美元信用,美元指数大幅回落,而黄金等贵金属价格则不断刷新高位。铂金属在经历了长期的“蛰伏”后最终迎来爆发式增长,截至8月底,铂金属价格年内累计涨幅超过50%。
综上所述,在不同时期,供需格局、与美元指数的高度负相关关系以及与黄金价格的正相关关系等因素,主导了铂金属的定价逻辑。近年来,铂价与金价的联动性逐渐减弱,商品属性愈发突出。一方面,供给端,南非的矿产铂成为核心关注点;另一方面,需求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和行业指向性。中国与欧洲是铂金属消费的主要市场,其中,中国需求的波动对全球铂金属市场影响显著。从行业角度来看,汽车用催化剂和投资品是拉动铂金属需求增长的两大核心领域,而珠宝行业的铂需求则逐年下滑。因此,从长期视角来看,铂金属价格仍有较大的上行潜力。
(作者单位:广发期货)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