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总额超90万亿元国资央企坚定走好高质量发展道路

2025年09月18日 9:55 28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9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副主任袁野、李镇出席会议,介绍砥砺奋进“十四五”,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

张玉卓介绍,“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5年,也是国资央企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5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资央企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赋予国资央企新时代新征程新的使命责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资央企迎难而上、砥砺奋进,推动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开创性、历史性的重要成就。这5年,是国资央企功能提档、价值跃升、战略支撑作用更好发挥的5年,是发展提质、改革增效、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塑造的5年,是党建引领、监管护航、企业面貌为之一新的5年。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经营质效保持稳中向好。“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到2.6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7.3%和8.3%。

二是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得到更好发挥。经过几年努力,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沃土结出累累硕果,嫦娥六号、梦想号、奋斗者号、深地一号等一批“大国重器”捷报频传,C919大型客机、国产大型邮轮持续擦亮“中国制造”名片,九三阅兵中系列新域新质作战力量震撼亮相,极大地提振了民族自信自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三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新质生产力培育逐渐积厚成势。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力度空前,该领域投资年均增速超过20%,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打造了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AI+”专项行动累计布局应用场景超过800个,数字化转型行动打造了智能工厂1854个,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12.8%、13.9%,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正在成为中央企业的鲜明特征。

四是深化改革展现新气象,现代新国企加速成长。国务院国资委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接续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布局结构不断优化,6组10家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9家新的中央企业组建成立,有效提高了国有资本的配置和运行效率。管理运营机制持续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五是服务“国之大者”彰显新担当,对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贡献更加突出。“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积极承担川藏铁路、深中通道等基础工程,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开展境外投资合作项目超过6000个。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袁野介绍,“十四五”期间,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后,国资央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项牵引性、全局性工作,深入实施中央企业产业焕新、未来产业启航、“AI+”等专项行动,持续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布局,力度空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新”上。第一是产业格局为之一新。中央企业聚焦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6个未来产业,结合企业资源禀赋,进行系统化布局,逐步积厚成势。第二是增长动能为之一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投入,有效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第三是发展模式为之一新。国务院国资委将以高质量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为契机,立足国家所需、产业所趋、央企所能,持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力度,不断提升工作质效,加快打造一批引领未来竞争的新兴支柱产业,进一步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关于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面,李镇总结了3个方面的情况。一是着眼增强国有经济战略功能,在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方面取得了新成效;二是着眼激活国有企业发展潜能,在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上取得了新成效;三是着眼提升国资监管整体效能,在统筹“放得活”和“管得住”上取得新成效。下一步,国资央企将对照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明确任务,一项一项攻坚,既抓进度更重质量,既抓总体也重视个体,确保改革任务高质量完成,交出一份经得起检验的答卷。同时,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认真谋划好、落实好新的改革举措,不断丰富改革内涵、加大改革力度、确保改革实效。

张玉卓表示,“十四五”时期国资央企的工作成效,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个生动缩影,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信心和决心。国务院国资委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质量完成“十四五”收官任务,积极谋划好“十五五”发展举措,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